墩子他现在已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时不我待,能不能有救全靠你我了……
导哥,赶紧去吧,生死之间,分秒必争呀。”紫归虽说的不疾不徐,但隔着幔帐,不见其人,王导还是听出了紫归心中的百感交集。
王导低头俯身退了出来,边走边想:朝廷此刻踽踽不前,这样拖下去,只怕是误国误民,最糟糕的是还会让王敦把性命丢在荆州……
但依紫归所说这样的虎狼之人,不是朝廷可轻信轻用的。既寄希望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也只能凭一己之力,且寻之了……
南方士族与王导素来交好,许多南方士族能入朝为官,皆为王敦举荐,亦可说南方士族如今能在朝堂上占得半壁江山,委实是他王导功不可没。
人才辈出,皆在乱世,皆在民间。
经王敦私下一打听和寻找,在南方还真有这么一能人——陶侃。
陶侃系江南本土人士,在北面朝廷尚存之际(西晋),混迹官场,戎马半生,也只落得一个区区县令,但他平乱无数,空有一身本事,一腔抱负,只怪当时社会风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如今江左朝廷新立,南方士族争破头地纷纷占得一席之地,哪儿有他陶侃的份。
得知陶侃的事迹以后,王导心喜,想着他或许就是能解此次荆州之围,能与杜弢抗衡的不二人选,一边积极在朝堂上力荐陶侃,一边派族兄王含南下与陶侃私下接触。
王含见到陶侃后,亦是把如今权倾天下的大司空王导的话字字句句地如实带到:一方面由王家私下对陶侃“仗义疏财”;另一方面承诺此次平乱以后对陶侃拜官入廷。
于陶侃来说,戎马半生,已年过四旬,这是他实现毕生抱负的大好时机……
钱财——要;
加官进爵——亦要。
须臾之间,陶侃振臂一呼,竟能聚集到八千甲士……
王导惊讶,朝堂惊恐……这样的人尚好此时既反心,亦无反骨,若他反了……
杜弢?陶侃?
何人更足为惧?抑或是两人同反,则江山即刻倾覆……
陶侃的八千甲士,再加上王敦带去的万余人马,稍能与杜弢有两万人马匹敌……朝廷示好,想为陶侃再筹集些许兵力,谁知陶侃竟放出豪言:“降服杜弢此贼,我陶侃八千人马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