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篇(第2页)
又林乖乖站着不动,让周榭给她系上斗篷,笑着在她脸上摸了一把:“姐姐可是越来越贤惠啦。”
周榭白了她一眼:“越大越没个正形,总嘻皮笑脸的。”她从丫鬟手里也接过件斗篷披上:“我送你。”
“快别送了,外头起风了。就两步路有什么可送的?再说你现在也不方便出门。”
周榭还是送她送到院门口,又林朝她摆了摆手,领着茯苓出了周家的门。
出了门,风陡然紧了起来。茯苓忙说:“姑娘把风帽戴上吧,仔细风大土迷了眼。”
又林站住脚,让茯苓替她戴上风帽。其实再走两步就进了家门了,用不着过分小心。但是身边的人都不放心,又林也不会让她们为难。
茯苓到李家日子不长不短,吃得穿得也暖,不再象一来时那么面huáng肌瘦的。又林的目光从她黑鸦鸦的头发移到她身上新做的蛋青色坎肩上头,又越过她的肩膀,看到从巷子那端走来的人。
第八十八章
巷口还停着一辆马车,车夫支着一条腿点烟袋。走过来的那两个人里,一个略高,看打扮是富贵公子,一个穿青布衣裳,是小厮打扮。见着两个姑娘在这里,那小厮走了过来,离着几步远,作了个揖,很有礼的问了句:“请问姑娘,有一位从京城来的朱老大人可是住在左近?”
茯苓看了又林一眼,也回了一福:“若说是姓朱,巷尾那一家就是,就不知道是不是你找的人。”
那边过来的是小厮,当然这边也是丫鬟答话。又林听他们问朱家,倒是多看了一眼。
应该不是本地人——这南人和北人,区别不止在身量上头。就这小厮一嘴的北地官话,于江镇上三岁孩子都听得出来他们是外地人。
而且这官话说得如此纯熟有礼,字正腔圆,应该也是京城来的。
朱家和李家住的这么近,可以说是“jī犬相闻”,天天你送我点儿东西我再回送点儿东西的,有来有往,关系也可以说是很不错了。
既然是他们家的亲戚,又林就小声吩咐了茯苓一句,茯苓点头,朝前走了两步招了下手,李家门房已经看见她们主仆俩了,有一个人就赶着过来。他也不是旁人,就是林妈妈的侄子。
“姑娘有什么吩咐?”
茯苓说:“这两位应该是后头朱家的客人,你叫上个人,帮着搬一搬行李,再去朱家先禀告一声。”
林妈妈的侄子应了一声,麻利的叫人过来,一面帮忙搬东西,一面亲自去朱家敲门。在门房gān两年,这些人的眼睛练得最活最毒,一看来人的打扮,就知道这帮忙搬东西肯定有赏钱。而朱家那边把客人接过去之后,也客客气气的打发了些赏钱。
这跑腿的活计分三六九等,象这一等就算得上美差。而在又林来说,街坊家来客了,自己这么办也算不失礼。对于来客来说,有人相迎还帮着搬行李叫门,很方便也不失自己体面,是一件三全其美的好事。
茯苓刚来的时候对这些一窍不通,现在不说已经改头换面,但对这些事情已经颇有心得了。这种你好我好他也好的事情,很应该多做。
打发了朱家的客人,又林发现家中很是热闹,也来了客人。
又林的表叔来了。
这位表叔是李老太太娘家亲戚,当然这时候同宗同族,一表三千里的事儿太多了,这表叔表姑表舅舅表姨妈的认真去数,那真得唱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了。这位表叔虽然不是至亲,但是和李家关系很好,与李光沛还有搭伙生意,年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都要上门来看望老姑太太的。不但他来了,他还带了老婆儿子一块儿来的。这位表叔家人丁兴旺,一共四个儿子,比起李家两儿两女来,顿时显得底气丰厚。这年头讲究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嘛,四个儿子往那儿一站,哪怕本事不大,也让人不敢轻易招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