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m..com
四奶奶给李光沛端上茶,关切地问:“可是有什么麻烦的事情?”
“倒也不算麻烦。”李光沛说:“有笔账没收回来。”
“数目很大?”
“两千两。”
那不是小数目了。
“对方是一时有困难。还是想要赖账?”
李光沛安慰妻子:“你瞧我什么时候办过不靠谱的事?就是下阳的老周,你也知道他。他拿那批布的的时候,一时没周转过来。所以就先赊着。原是说等这批货出了手就结这笔账,耽误不了多久。结果装货的船在曲亭山那里翻了,一船货只捞上来不到一半,其他的都找不着了。就算捞上来的那些,浸了水,也损了好些,不好发卖了。老周特意写了信打发人来,跟我说这这件事,说他现在手头紧,年前结不了这笔账了。等年后chūn丝。”
四奶奶说:“周家这个年想必难过了。”
这时候好事儿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的货船翻了损失了一大笔,必定有不少人原来放着款的人担心他撑不下去,肯定会有上门催bī要债的。而原来想从他那儿进货的人,大概也听说货经了水,损了成色。不肯再要——这就是屋漏偏逢连yīn雨啊。
李光沛外头买卖上的事,四奶奶不大插嘴,男人的事情用不着女人瞎掺和。
李光沛转了话题:“老七说了什么时候回家没有?”
“说不定不回来了。”四奶奶把今天探病的事说了——当然,她心中的那些疑惑是深深的埋了起来,并没有向丈夫转述。
“这个老七,越来越不象话了。还有父母在堂,过年怎么能不回家来?再说,一年到头把媳妇撇在家中,也实在说不过去。”
夫妻俩对望了一眼,李光沛想的是,老七不肯回家,明摆着是想躲开长辈滔滔不绝的絮唠,还有就是躲开七奶奶和家里那两个收了房丫头。无后的压力非同一般,李光沛是过来人。
老七的身子……不会真有什么隐疾吧?李光沛这么想。要不然七奶奶生不出来,丫头怎么也生不出来?
老七家的看样儿对男人回不回家一点儿都不在乎,可能是她习惯了一个人,也可能为了旁的什么缘故……四奶奶这么想。
“刚才进门的时候,看见朱家门前又有人在搬抬东西,象是又来了客人。”
夫妻俩没就这个话题再谈下去,转而说起了采办年货的事。
又林陪着通儿在院子里玩,
送走了表叔一家,年越来越近——这是周榭最后一次在自家过年。她的婚期也越来越近了。又林陪着她一起打络子说话,围着炭盆儿烤着火,炭盆上架了个小铁架子,上面放着花生芋头之类,被烤得熟了,就着手剥了吃,剥得两手黑黑的,吃得口gān舌燥,茶水也喝了不少。络子一下午没打出一个,花生壳倒是吃了一大堆。
周榭的嫁妆都已经齐备了,嫁衣、盖头、绣帐,枕罩,绣被……整整齐齐的码着,码了半间屋子。周榭自己回头看,都不相信这些东西全是自己做出来的——当时竟然一点儿没觉得劳累繁琐。现在是无事一身轻,周大奶奶心疼女儿在家的日子不多了,总想让她过得轻松快活些,多享几日福。等一出嫁,这样的好日子是再也不会有了。纵然婆家是好人家,可是当人家的媳妇和在家做姑娘是不一样的。
忙了这么久,一闲下来,周榭倒一时不适应了。以前从早到晚,都安排得紧凑规律。活儿就在那儿,一天做一点,竟然不知不觉都给做完了。早上一醒来,习惯性的就想去摸针,结果等坐起来,再清醒一点儿,想起活儿都gān完了,坐在那儿,一时不知做什么才好。
能留在家的日子不多了。
一想到这个,周榭就满心惶恐。
又林剥着花生——这花生特别的好吃,个儿小,仁儿实,红皮儿,又脆又香。
“怕什么哪?只管放宽心。我也不和你夸我舅舅家怎么着了,反正再好,也肯定不如你在自家好。我只和你说,怕不怕,日子都是一天一天过,饭都是一顿一顿吃。你越怕,日子越不好过。你横下条心来什么都不怕了,反而会轻松点。”
周榭白她一眼:“去,你就不能说点正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