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的月光下,她想起很多。
她经历的所有,赤贫的童年,激烈的青chūn,破碎的初恋,被损耗、被欺骗和折rǔ的生活,从前她的眼里只看得见这些,心里也只记得这些。
命运给她十个盒子,前面几个拆开全是空的,她曾经为之愤恨过,久久不能释怀。
而现在,她要拆下一个了。
“该处理的事,我都处理好了。”齐唐慢慢地说。
“孩子不是你的?”
“不是。”
“还会有下一个英文名出现吗?”
“不会,中文名也不会。”齐唐笑了起来,“你呢,钱存够了吗,欠条我可还留着。”
“快了,还差一点点,你再等等。”
“我都等了这么久了,无所谓再多等几天。”
下一个盒子,现在就置于她双手之中,而她并不急着打开。
她希望在打开这个盒子之前,她已经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命运。
用我所有,换我所想,付出十厘,收获一分。
滚滚红尘,这世间确有它的污秽不洁,但因为人间这点公平,所以我们才可以说,对于命运,我永不绝望。
她靠过去,轻轻抱住齐唐,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接受这个现实。
这次终于不会再“差一点点”了,他的下巴搁在她的头顶上,不知为何,竟有淡淡鼻酸。
秋天的月亮,就在他们身后很近的地方。
(全书完)
后记
这是迄今为止我写过的篇幅最长的小说,两本加起来字数超过三十万。
所有想要在这个故事里完成的,都已经尽我所能书写在其中,因此,题外便无须长篇累牍,就连后记的标题都一并省略。
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每次出书(尤其是长篇小说),最喜欢写的不是正文部分,而是跋或者后记。
跳脱出小说的人物角色,以作者的身份和视角来阐述种种用意,冷静而又疏离。
某个人物在某个场合说的某一句话,做的某一个小动作,曾经希望每一个字都能掰开、揉碎来解释给读者看,以求写出来的所有文字能被读到的人充分理解。
接受“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接受“每一个句子都有可能被理解成千万种意思”,或许是一个写作者慢慢成熟的必经道路。
要相信读者,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所得。
我小时候算是个相当叛逆的少女,锋芒全露在外边,写作的风格比较局限于天雷地火的爱情、横冲直撞的女孩和残酷黑暗的青chūn,在现实中,当然也会很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爱憎。
或许是因为年轻吧,所以那样去理解生活,也并不会显得格外愚蠢。
而现在,距离我的十八岁已经过去了十年,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我都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所以,现在锋芒,我将它藏于心里。
2014年夏天,我在长沙写完《一粒红尘》,接着便在十个城市做巡回签售会,在现场见到了很多老读者、新读者,其中有帮女儿排队的父母,有帮异地女朋友排队的男生……
如果说在人生中一定有那么一些时刻,你感觉到自己对于他人有了那么丁点儿意义,我想大概就是类似这样的时候吧。
秋天的时候,我决定回北京。
长沙当然是很好的,无论我这一生有多么漫长,而我又将要去往多少地方,它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张底片,是我最初的梦想和永远不能舍弃的后盾。
很少对人说起,我十八岁时离家,敏感,胆小,贫穷,貌不惊人的少女独自对着一个全新的城市,站在某个餐厅门口,近乎绝望地认为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走进去,坐下来吃顿饭。
这些后来当成笑话想起来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几乎击溃了那个自卑的灵魂。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