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小看了这个东西,这可是个好东西。
要知道周浩在南安县这么些年,也从来没有在他爹那里见到过这个。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周浩当然也不敢让二哥直接带着上身,这么胆大。只是看着地图好好的了解了这里的一番地势。虽然有些偏南部了,但是还好没有山脉经过,至少周浩只是看到了寥寥无几的几座孤山挺立在地图里。
其他的地方,就要靠周通此行好好看着了。
“你从县里出发,先往西走,再转过来一圈,大致上看一看就行。”
看了地图之后就有效果了,最起码对于大致上的范围了然于胸,可不怕跑到其他县的地盘上去了。还别说,这走到半道上,没名没份的,还真有可能跑远了。
再说周浩这边虽然有宴会等着呢!但是要通知到位,再选择个好日子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别误会,这个不是封建迷信。
虽然被古代社会被称为封建社会,这里我们就不做讨论了,但是人家还真不迷信。毕竟论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
所以古代社会整体来看上去确实显得很迷信的样子,但是在人家自己看来还真不是。比如他们就是讲究好日子,特别是宴请和婚丧这种大日子。要说这里迷信还真的不算。
周浩也没坚决反对的意思,反而有种继承文化思想的念头在里面,毕竟在现代结婚的时候,不还是对某些不好的数字有顾忌嘛!怎么好到了古代就说人家是迷信,大家都是这样,谁也撇不清的。
到是他在不停的看各种官文,还有之前的种种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了自己一直没有注意的意见事情。
原来科举并不是像自己所想的那样,三年一届,而是不定时的,这个怎么说呢!就是皇帝想提前了就提前,想延后了就延后,当然因为没个定时,也就谈不上提前和延后这样的说法了。
这是怎么搞的!周浩惊呆了,因为他考科举的时候可是一直按照着三年一次的计划来的,事实上也没错过。
周浩再细细的看来,够然还是有规律的,大概就是三年一届的意思。至于加恩科那就更不必说了。
怕自己心里已经长期有了的影子——科举三年一届影响自己。周浩连忙问旁边的师爷:“今年有没有科举?”
?这话怎么说的?余师爷满脑子的问好。虽然奇怪,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了:“之前没听丁大人说。”
还好!周浩松了一口气。放下紧绷的身体,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读书人还是有那么些许抗拒的。
倒不是读书人怎么着他了!而是这一次上任之后被迫站在了整个读书人的对面,让周浩承担的压力还是不小的。而他现在还要身担数职,县里的教育局长好像也是他。这么一说,三年一次的科举还是跟他有大关系的。
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周浩暂时放下了这些愁绪,而是好好的看看里正的资料。
真的看到了资料,周浩才清楚下面的非正式官员的‘官员’还真不少呢!原来里正只是自己听说过的一个名头,还有户长是跟着他一起管理赋税的,另外还有一个职位叫耆长,是专门负责抓捕盗贼的。
当然了这些都是下面的人物了,周浩这个县令想要知道什么事情的话,只需要见见里正的面就行了。
对此,周浩这次的宴会可不就是这个目的嘛!
本来没注意到的东西,周浩再一看,户长明显的都是本地的地主,而里正不出所料的话肯定也是了。周浩根本没有意外。皆因为这个时代的特性,凡是有功名在身的人,能够减免一定的赋税,不知不觉的就成为了大地主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