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花开花落。韶华易逝,弹指间红装变残颜,无奈江湖,转瞬间年少成过往。这一年是赵宣宗永平二十二年,自宣宗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文臣武将皆得其用,现如今四海咸平,百姓安居乐业,大赵国中兴在望。内部一片欣欣向荣,境外形势却依然严峻,北有契丹厉兵秣马,西有吐蕃从旁窥伺,近十余年来虽无大战,赵辽边境却是冲突不断。
其时正值深秋九月,汲县城外一二十来岁的男子骑着一匹瘦马正缓步行来。那少年长的眉清目秀、面冠如玉,身着华贵锦衣,腰配三尺长剑,那长剑的剑鞘上排列整齐地镶嵌着一十八颗宝石,单单是这剑鞘就已价值连城,更不用说深藏其中的宝剑了。
那少年一边赏玩沿途美景,一边在马上吟诗,当真是一个风度翩翩、气宇不凡的美少年。只听他低声吟道: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当吟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两句时,他不禁在心中自问道:“难道做侠客就一定要杀人吗?‘十步杀一人’这也太把生命当儿戏了,估计又是那李太白的夸张手法。”
吟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两句时,只见他长叹一声道:“这样的境界我是达不到了。”说完之后不禁有些自嘲起来,当下也是再没有兴趣继续吟唱下去了。
这少年吟唱的诗句乃是前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侠客行》,他自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颇具侠义心肠最爱打抱不平,想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仗剑江湖锄强扶弱、扶危济困,做一个人人敬仰的大侠。他自认武功有成,竟私自离家出走开始了他的侠客之旅。一路北行,一面欣赏美景,一面行侠仗义,但凡遇到不平之事总要管上一管,一路上倒也让他做了几件好事。
他一路北行而来正是准备前往少林寺,少林寺立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不仅佛学受人尊崇,武学更是执江湖牛耳被誉为天下武学正宗。他敬仰少林武学已久,所以初入江湖的第一件事就是拜会少林寺。
风流少年会骑着一匹老弱瘦马显然也是事出有因,那日他刚离家不远正巧碰到有人拦路抢劫,他果断出手赶走强盗救了一行商,那行商感激之下除了酒饭款待之外还赠他一匹瘦马代步,本来他是坚持不受的,可想到此去少林寺路程不短,几番推诿之下也就收下了。不是那行商小气舍不得送良马,而是因为现在赵国境内根本买不到良马。宣宗继位以来为了应对契丹、吐蕃犯边每年都会扩建骑兵,民间良马几乎被官府高价收购一空,剩下的全是一些老弱瘦马,饶是如此却也比骑毛驴优雅的多。
正行间忽闻有人求救,那少年也顾不得欣赏风景了连忙催动瘦马向声音处奔去。行不远,只见十余人混战在一起,场面十分混乱谁是谁非也难分的清楚。
待到近前少年才看得真切,混战的一共有十二人,四人身着粗布淡蓝色长衫,衣袖袖口绣着一柄快刀,想来是某一门派或者组织的特殊标志了。另外八名中年壮汉身着粗布麻衣手持长棍做家丁打扮。那四名身着蓝衫的大汉虽是以一敌二,手下却是丝毫不落下风,腰间的钢刀也没有动用竟是空手与八名手持长棍的壮汉搏斗。
旁边站着一名三十余岁的壮汉掠阵,那壮汉一身蓝袍,腰佩长刀,身材魁梧,方脸大耳,胡子拉碴猛一看上去看上去甚是吓人。八名家丁身后护着两名少女,那两名少女一主一仆,丫鬟约有十三四岁,身材娇小模样可人,少女年龄稍大,长的是花容月貌、秀外慧中,虽没有倾国之姿却也是我见犹怜。主仆二人此时正靠在马车旁紧张地看着场中的局势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看到这里锦衣少年怎能还不明白,顿时大怒,当场大喝一声道:“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