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副排长(上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运输士官(下士),装备m1李短步枪;
·2名传令兵(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2名马车驾驶员(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机枪班包含1个指挥小队和2个机枪小队,共13人。
指挥小队编制如下:
·1名班长(中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传令兵(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1名步枪兵(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机枪小队编制如下:
·1名队长(下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射手(上等兵),装备m2hb重机枪和贝塔手枪;
·1名副射手(上等兵),装备贝塔手枪;
·2名弹药手(列兵),装备m1a步枪。
迫击炮班包含1个指挥小队和3个迫击炮小队,共19人。
指挥小队编制如下:
·1名班长(中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传令兵(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2名步枪兵(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迫击炮小队编制如下:
·1名炮长(下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炮手(上等兵),装备81毫米迫击炮和贝塔手枪;
·1名副射手(上等兵),装备贝塔手枪;
·2名弹药手(列兵),装备m1a步枪。
由此可见,渣胚将原住民的班排火力进行了大规模步枪。原本的10人步枪班就是10个手持李-恩菲尔德长步枪的士兵,在重新整编后一个步兵班便增加到了12人,分成班指挥组和两个战斗小队,使得一个班共2挺轻机枪、1把冲锋枪、1个榴弹发射器、8把短步枪。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之所以这样编制,便是渣胚们参考了二战时的德军步兵班编制和战术。三德子能够横扫欧洲一直推进到苏联的腹地,有效的步兵班排战术功不可没。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德国步兵排10人就一挺mg-34/42、1把mp40和8把98k,根本不会像宋人步兵班这样分成两个战斗小组。这哪里有算是借鉴了德国?
二战德国步兵班的进攻战术全部都围绕着1挺通用机枪展开,一旦机枪正副射手丧失战斗力或是枪械本身出现故障,整个排的战斗力就会急剧降低,此时非常容易被对手趁机击溃。针对这一点,渣胚将一挺机枪增加为两挺,这样不仅在进攻时能够交替掩护,防守时还能打出交叉火力。在一挺机枪故障后更是能迅速调整战术,将整个班转为以第二挺机枪为中心展开,从而提高了容错率和作战效率。
当然,装备两把轻机枪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辛毕利等宋人军官和渣胚的据理力争,他们希望一个步兵班哪怕没法像主力部队那样人手一挺机枪,也至少要确保一个班有两把机枪使用。
除了枪械以外,副班长还配备了一把m79榴弹发射器。m79榴弹发射器能够发射高爆弹、烟雾弹、照明弹、信号弹等多个弹种,而且近战时甚至还能够使用鹿弹。这玩意儿发射的40mm鹿弹可是比霰弹枪的12号鹿弹凶残多了,真·一打一大片。
这样的班组火力编制在一战期间绝无仅有,甚至一直用到二战后期都不过时,可以和任何主要国家的部队硬碰硬。类似m79榴弹发射器的武器整个二战期间只有日本有装备。
日本装备的掷弹筒即为发射50毫米榴弹的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掷弹筒,也正是这两型装备直接促使美军在战后开始列装40毫米榴弹发射器。50毫米掷弹筒内部刻有膛线,口径也比较大,因此相较无膛线的m79射程更远一点。不过榴弹发射器的存在是为了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40x46mm的400米射程暂时也够用了。更何况安全区仓库内还存放着为数不少的40x51mm低压增程弹,能够达到800米射程,和八九式掷弹筒相同。
不过由于m79榴弹发射器的枪型构造,使得它对比起掷弹筒来说更加容易发射,机械标尺的存在也使得士兵能打的更快更准。掷弹筒由于没有有效的瞄准机构,使用时全凭射手经验感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军在使用掷弹筒时经常出现‘老兵发发命中,新兵一发不中’的情况,尤其是战争中后期日军老兵数量急剧下降后,更直接导致了战斗中掷弹筒射击精度也随之降低。
同时,渣胚们还在连级增加了两挺m2hb重机枪和3门81毫米迫击炮,这样一个连201人共有32把冲锋枪、18把轻机枪、9门40毫米榴弹发射器、2挺重机枪、3门81毫米迫击炮,使得整个连的火力直逼甚至超过了二战前期的美军步兵连。
。
原本负责武器编制的人想要给宋人步兵连配备使用三脚架的7.62毫米机枪,可是除了现代武器之外,渣胚并没有对应的弹链式机枪,而原型为zb-26的mg2轻机枪火力持续性又太差。渣胚们翻来覆去都找不到合适的武器,只好把m2hb12.7毫米重机枪丢到了连下属的火力排。
如果用一战后期的编制进行对比,美军一个1918年步兵连256人仅有16把绍沙轻机枪,其余人皆装备m1903春田式步枪或是手枪,火力仅为宋人的五分之一。而1945-1948年间的美军步兵连242人有170把m1加兰德、42把m1卡宾枪、9把bar、2把m1919a4/a6、3门60mm迫击炮、3门m1857毫米反坦克炮、6根巴祖卡火箭筒、1挺m2hb重机枪;外加备用的6把bar和3把春田狙击步枪,的确要比现在的宋人步兵连强得多。不过美军用上这个配置时战争都快要结束了,根本就没经历过几次实战;会和原住民对垒的白人军队也远远达不到这样丧病的火力配置。
横向对比一下二战其余国家的连排装备。1944-1945的德军军步兵连142人中有27把mp40冲锋枪、11挺mg34/42通用机枪,没有迫击炮,依旧比不过现在的宋人步兵连编制。
二战的日军中队共181人,有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不夸张的说,一个宋人步兵连打2个日军中队不成问题,若是武器战术运用得当甚至能打3个。
渣胚的装备开发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连排使用的轻武器第一时间量产就能量产并装备全军,因此步兵连的整编最先出炉成型。营团师级的支援武器则需要更加强大的工业能力,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若是放眼未来,等大口径火炮等重装备开始量产后,再将经过整编后的宋人步兵连组合成营;营组合成团。那个时候原住民出身的中层军官应当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战术素养,原住民部队就能够以营团为单位,单独拉出去和西方国家硬碰硬了。
而眼下能在一个月以内就开始换装的宋人步兵连,可以迅速加入进随后的军事行动中,用这个时代可谓是丧心病狂的火力压制白人军队。渣胚甚至打算安排宋人步兵连像打越猴的两山轮战那样以打代练,迅速蜕变成一只成熟可靠的军队。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渣胚们要用3到5个宋人步兵连搭配1个现代机械化步兵连。第三装甲旅的数个机械化连无论是布雷德利连的大量25机炮,还是斯特瑞克连的120自行迫击炮和105毫米突击炮,都能够有效弥补宋人没有营团级别支援火力的不足。在某些特殊场合甚至能够将宋人步兵连、艾布拉姆斯坦克连以及155毫米火炮连结合,搞出来一个不惧伤亡,同时还极为能打的怪物部队。
现代部队和原住民部队混编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因为21世纪军队中大量配属的重火力能够有效降低宋人一线士兵的伤亡。这些从战火中爬出来的老兵到时候摇身一变,就是新编部队的基层士官。由此可见,渣胚为了让这些宋人士兵快速具备战斗力,同时能够在以后大规模扩编可谓是煞费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