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大唐府兵(第2页)
也导致南方的开发相当的缓慢,几百年都没有多大的改善---直到大怂南迁,靠国家力量才开发出来,这也是大怂唯一的贡献了,如果没有那几十年对南方的大开发,明朝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北伐中原,元朝说不定还能多苟好些年。
这荒地是萧信给的,也就意味着他们有了合法的开垦资格,而且能够得到大都督之子的庇佑。
更何况,渡口这里的铁器发达,能便宜的买到大量生铁锄头,开荒的难度大幅下降。
稍微努力个两三年,就能够从佃农变成地主,又有几个人能抵挡这种诱惑呢。
更不要说,渡口县的赋税相当低,去年就真的一亩地只收了两斗大米。
在这里种地,可比在其他地方种地舒服多了,每年能多出不少粮食呢。
萧信双手往下压,等到欢呼声低下去之后,才接着说道:“府兵不需四时操练。”
“以后十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中队,可得一幢砖楼,不但能接来家人,还可容佃户居住。”
“中队之中,只需一个小队上番,其他两个小队家中耕种,每月更换一次,一年只需四个月在城中便可。”
“入城之府兵,负责城中巡逻戒备,需自备钱粮开销,若是征讨土司,需得长途开拔,则由府中供应粮草。”
意思就是,这些府兵一年只需要干四个月,自己带着粮食和零花钱到城里,一边训练一边执勤,其他时候爱干嘛去干嘛。
这种制度的优势很明显,那就是如果不对外开战的话,就能够不花国家一分钱,就养着数十万职业士兵,这武德简直要充沛到爆啊。
就算是要打仗了,如果只需要管饭,那也能够极大地降低财政压力,甚至能够直接出钱补贴府兵,让他们自己带上一部分粮食,降低采购压力。
如果再加上唐朝府兵的特色,那就是负责日常训练的军官,无权征召府兵出门打仗,兵部负责指挥打仗的将军,平时又不和士兵接触,也就意味着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将领都没有足够的威望来率众造反。
这套体系,算是很好地保证了武德充沛的同时,又不容易出现军阀混战的情况,保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为了提防杠精,特意强调一下是面对正常情况,任何制度都挡不住皇帝/总统作死(@朱允炆@地图头)。
唯一的缺点,之前就已经说过了,需要不断地消耗国家掌握的耕地,哪一天没有剩余土地可以分配了,这个体系也就直接土崩瓦解了。
解决的办法也是那个,只要能够发展出火车,再加上蒸汽铁壳船,外面还有几十亿亩土地呢,最少能够维持几千万府兵,拿来干啥都够用了。
毕竟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非常依赖士兵的勇武和作战技巧,不是排队枪毙时候的炮灰,训练三五个月就能凑数,而是需要三五年的训练,才能够保证勉强能用,优质的士兵更是需要十多年的训练(好的弓箭手和骑兵都是从小训练)。
农业社会来钱的办法太少了,如果不采用这样变通的办法,根本没办法保证数十万大军的粮饷供应,要么就是赋税过重导致天下皆反,要么就是因为没钱而费拉不堪,被塞外的蛮族天天入侵打谷草,怎么看都是左右为难。
sr="https://1.kuangxiangit.om/uploads/hapterimgsnew/998/14310/200730/1596109277-100184977-105733192.jpg" alt='秋风未动蝉先觉'>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xunsilu.cc(新丝路文学网)查看最新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