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信故意停顿了好几秒,让府兵消化掉这些东西,这才大喝道:“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所有府兵立刻散乱的回答:“听明白了。”
萧信再次大喝:“大声点,我听不到。”
这一次,回答变得整齐许多:“听明白了。”
萧信再次大喝:“听明白了就告诉我,你们是为什么当兵。”
这一次,回答他的是整齐划一的回答:“当兵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打仗是为了保住现在的好日子。”
这样声嘶力竭的呼声,来回响了五六遍,每一遍都变得更加整齐和响亮,直到响彻云霄。
这就是萧信解决士气的办法,先给予所有府兵一个幸福生活,再让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战。
虽然没有什么历史定论,但是五千年军事史之中,对于军队的组织方式和战斗力,有着大概几个阶段的划分。
大秦帝国的军功爵,罗马帝国的公民兵,都是有着优渥的物质生活,还有强大的战斗信念,乃至于到了‘闻战则喜’的程度,才能吊打周边。
可是完成大一统之后,不需要这么强大的士兵,也能够轻易对付那些零散的蛮族威胁,东西方就同时堕落到了用雇佣兵打仗的程度。
也就是掏钱招募那些‘兵以响聚,无钱则散’的雇佣兵来打仗,这样就能够省掉平时养兵的费用,顶多就是付款方式略有区别。
到了燧发枪的时代,几个月训练就能使用枪械,而且你练几十年照样一枪就倒,炮灰和精英的实力差距被武器所填补。
更堕落到了以少数贵族军官,指挥大量只受过几个月训练的速成炮灰,用严苛军纪强迫他们冲锋的方式,直接玩起了消耗战。
可是随着后膛枪投入战争,士兵必须以散兵线进入战场,并且使用匍匐前进等战术动作,这就导致军官无法看清他们在哪并发出准确指令。
也就意味着,必须在他们趴下之后,有一个什么东西能够驱动他们,在没有人指挥和强迫的前提下,也能站起来迎着子弹冲锋。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家又把当年的公民兵捡了起来,给士兵灌输国家和民族之类的概念,让他们为了信念而奋勇作战。
中间虽然出过几个异端,但是大致上的趋势是这样的,所以那几个偶尔开历史倒车的异端,才能够再一次吊打周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全球民族思潮崛起,归根结底就是这玩意最能打,隔壁搞了你不跟就只能被人家锤死。
国家和民族之类的东西,实在是太过于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一些,没有个好几代人的教育,很难产生效果。
萧信也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让所有的府兵明白,他们是为了什么来当兵,又是为了什么去打仗。
保家卫国的信念也许不够强大,但是终归是一种信念,足以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他确实不懂正规宣传怎么搞,但是‘你听说过安利么’这种东西还是接触过不少的,照抄总行了吧。
sr="https://1.kuangxiangit.om/uploads/hapterimgsnew/998/14310/200731/1596191378-100184977-105738950.jpg" alt='四轮马车'>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xunsilu.cc(新丝路文学网)查看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