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蒸汽机,历史上最早的用途就是抽水,而萧信眼瞅着自家的蒸汽机进展顺利,自然也想到了用这玩意来抽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和灾民活不下去有关,而古代大部分的战争都围绕着粮食和后勤展开。
如果不想重蹈诸葛丞相的覆辙,三天两头的玩‘粮尽而退’这样的闹剧,那么就必须加强粮食生产和运输能力,以保障吃饭问题。
之前的四轮马车,就是对运输能力的极大强化,而想要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在这个没有化肥的年代,就莫过于良好的灌溉体系了。
蜀中平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时无饥馑’的天府之国,就是因为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形成了一套覆盖整个盆地的水里灌溉系统。
---顺嘴说一句,丞相背靠蜀中盆地,缺的只是能够运到大营里面的军粮,出祁山北伐,最大问题就在于山道狭窄,人力运输的消耗太大,十吨粮食半路就吃掉九吨(所以之前才说,丢了荆州水路的蜀国就只能等死)。
现在渡口工业区人力不足,没办法在一百多米宽的泸水上修筑水坝,不过沿着河道修筑几个抽水站,使用水车把河里的水抽到水渠里面,用来灌溉附近的农田,倒是一件相对简单很多的事情,断时间之内也差不多够用了。
吴彪为首的府兵,也和附近的佃农们一起,正在卖力的用绳索吊装着一句水车,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期待着今年的水稻能够丰收,给家里再存几十石大米出来,这样就不怕来年遇到蝗灾之类的事故,会没有粮食吃了。
他们去年土地刚开垦出来,按例是不用缴纳赋税的,能够打到多少粮食全归自己,只有今年的粮食生产稳定下来之后,才需要按照预算规定的数额照章纳税,以后收获的粮食多了吃不完,还可以直接卖给天策府当军粮,不用担心没处放。
虽然是个人就知道,水利设施有助于提高产量,不过大地主们躺着就能把钱赚了,那里还有闲心去掏钱搞什么水力,屁民填饱肚子都相当困难,哪有那个余力去搞水力,所以这玩意就只能靠运气,看看什么时候再遇到一个李冰这样的好官。
现在是由天策府出面组织,虽然来的人没有工钱可以领,只有每天早晚两顿饭,但是大家的热情还是非常高涨。
一来是水渠修好之后,灌溉的是他们自己的府兵田,以后几十年增产出来的粮食,可比这个把月的工钱值钱多了。
二来是来参加修筑水渠的,都会统一发放渡口特产的生铁农具,这玩意现在都快供不应求了,能买到就是赚到,更何况是白拿。
有了更好的农具,就可以对土地进行深耕,把种子埋到更深的土壤之中,更加有效地吸收土壤之中的养分,还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影响。
虽然他们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经过这几年的产量对比,还是能够明显看得出来,种的深的粮食长得好,卖点力气就能弄到新农具,血赚啊。
虽然这些人都没学过正经的砖瓦活,可是简单地用砂浆砌个片石墙,倒也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稍微带脑子看几遍也就会了,是个人都能干。
虽然没打算把标准弄得太高,不过为了能够长久使用,天策府还是采购了一批水泥,然后把水渠都修成了片石墙,还在水渠底部用砂浆找平。
这样就能够降低渠水的流失速度,还有利于以后清砂和保养,毕竟泸水的含沙量比较高,如果不经常进行清理,水渠很容易就出现堵塞。
水车这玩意,差不多也是东汉时期被发明出来的,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边有着大量钢锯和钢斧之类的新工具,就更没什么难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