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承知道罗熙一定会治好申子凌,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不到俩月申公子就回来上课了。
这是第一次见到申子凌,当朝内阁首辅的独子,风采自然不在话下,尤其是那双极其清澈的眼睛,像是童话仙境里的湖水,一尘不染。
早就听说申阁老是个姿容俊美、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池承虽未见过他,但看申子凌的容貌气度,想来申阁老年轻时一定迷倒了金陵城无数待嫁的姑娘,只是可惜了申公子,明明是前途光明的青年才俊,未来的朝廷栋梁,却不能留下个一儿半女。
散子散没得救,这事申阁老似乎瞒着他没说,所以每次看见他,池承心里就不是滋味,尤其是这孩子的性格,简直是好到不能再好,一点脾气没有,也从不摆架子。罗熙说第一次去诊脉时也很意外,明明在床上躺了一年多的申子凌,竟一点恨意都没有,还反过来劝罗熙不要有压力。78中文最快
这么善良的孩子,到底是谁,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下这么重的手?
肖祁没说,估计也不会说。池承并没有打算追根究底,他和申子凌本就没有深交,谈不上帮他找出凶手,何况人家老爹是内阁首辅,他都找不出来的人,谁能找到?
池承惋惜了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又恢复之前上课、下课、宿舍、竹林之间往返的日子,放小假要么去大房吃饭,要么去济世堂坐一会儿,偶尔和肖祁去金樽阁吃饭,半年眨眼就过去了。
七月初,朱氏在一场睡梦中离世,罗熙和池承连夜赶到扬州,池淼刚出嫁不能来奔丧,池晶正好回苏州给白市濠夫妻做法事,便也去了扬州。姐弟俩带着舅舅姜百户家的表弟表妹,一起为朱氏守了三天三夜的灵。
姜氏和池长清虽也去了,可俩人一直吵个没完,似乎是因为池长清把姜氏一个丫鬟给睡了,池承实在是懒得劝,直接让明聪把他俩撵去后院,免得在前面丢人现眼。
朱氏过世,姜知府一下子老了不少,原本只有两鬓有几根白发,现在已经满头花白,池承劝他不行就告老,去杭州舅舅家享清福,姜知府却说有些事干总是好的,岁数大了,一歇着就废了。
池承见他坚定便就没再劝,罗熙知道他担心,说济世堂会时常来给姜知府请脉,若有事就立刻就送信去金陵,池承这才放心,告别了亲人回金陵上学。
梅雨季节,整个金陵城像是被泡在水里,国子监也不例外,尤其是夜里从姚孝仁家出来,才一半的路程鞋袜就湿透了,好不容易穿过月亮门进了国子监,池承只想赶快回去泡个热水澡,没想到一进院子就瞧见个模糊的身影往吕林的房间走去。
一到夜里他这眼神就不太好,提着灯笼看了一会儿,见那人一瘸一拐的,再加上这个时辰,怕是乐平章又被吕林欺负着倒洗脚水了。
池承也是前些日子才知道,白也为什么嘱咐他不要跟吕林一般见识,也终于明白原本与乐平章交好的裴荣和单杭为何与他分道扬镳。
吕林有才,学问极好,就是姚孝仁也会夸上几句,说他虽不是状元之材,但进前三没问题。
姚祭酒的夸赞足以证明吕大才子并非浪得虚名,加上他平日彬彬有礼,家世好,长得也不差事,刚认识他的人免不了会生出结交的心思,池承一开始也跟他聊过几句。
只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厮人品实在不怎么样,经常欺负成绩垫后的同学,说话也阴阳怪气尖酸刻薄,完全没有个饱读诗书的样子。有段时间天天邪笑着说池承老往竹林跑,不知道私会哪个小相好。
对于这种攻击,池承一向不予理会,在府学时那个任良说的比这难听百倍,他不也没理么?这种人吧,当年在报社他见多了,你越搭理他越来劲儿,你不理他,过段时间他自己觉得没意思就不说了。
果然,没多久吕大才子就对毫无反应的池承没了兴趣,再加上肖祁代替乐平章蹴鞠,他得罪的起池承,却得罪不起肖祁,于是再看见池承就当看不见。
可他不招惹池承,不代表不招惹别人,尤其是出身贫困毫无背景主动与他结交的乐平章,经常被他呼来喝去,什么抄书啊、跑腿啊、倒洗脚水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
裴荣说以前没这么严重,只是说话有些不中听,可自从上次国考吕大才子因病错过后就暴露本性,有一回他甚至看见吕林踹倒乐平章,让他舔鞋底的泥。单杭也说冬天大雪时,有几天夜里乐平章跪在大才子的门口,好像是为了讨教功课。
他俩说的这些事池承没有撞见过,他忙得很,哪有空在国子监闲逛?不过倒洗脚水确实碰见过几次。头两次他还劝过,可乐平章半分不领情,恶狠狠地瞪着池承,说池承嫉妒他得才子青睐在挑拨离间。
池承觉得,这货要么是个受虐狂,要么就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总之是个神经病。既然好心被当作驴肝肺,那还管什么闲事?是以看着乐平章一瘸一拐的背影消失在拐角,便回屋洗澡睡觉去了。
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过客,或好或坏,或善或恶,要是每一个都放在心上无比在意,为了他们充满愤慨和惋惜,善心泛滥为了不值得出头的人出头,反而会误了自己的人生。
转眼到了嘉正二十二年春,大德朝三年国考,池承如愿以偿拿了个二甲第一,后面紧跟着申子凌,裴荣、单杭、乐平章三人连着排在末尾,总算没有辜负这十余年的苦读,而那位校园霸陵的大才子,如今该称作探花郎了。
放榜前一日,吕林便已胸有成竹,于是广发邀贴,请众人三日后去竹海湖赴宴,池承也在列。
他是一万个不想去,池德却说将来同去翰林院,同科又是同僚,好歹有个照应。池承很想告诉他,自己压根儿没报翰林院,做不了吕大才子的同事了。
大德沿用大魏朝的国考制度,考前都要填志向表,想干什么自己填,但去不去得成可不一定。首先你要考过,然后根据学籍资料,由分配官采拟各部官员意见分配。虽然池家上下都想让他去翰林院,可池承并不想去,他准备了这么多年,若是不走刑名就全都白费了。可刑名要求极高,这也是为什么池承害怕姚孝仁再给他一个不及格,成绩挂在学籍资料上,可不利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