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李将军趁着战事平息的空档,返回南京休整并向上峰做汇报。在来南京前李将军就听说了杜旅宁的事,心中不免感慨,倒起了念头想拉杜旅宁到自己的地盘去,这种还保有军人纯粹荣誉感的人这年头实在太少了,李将军抽空赶往了杜旅宁躲清闲的地方。
杜旅宁见到李将军还是有些意外的,也有点触动,军人之间熟悉的气场中平添了几分坦诚。
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刘云普除了进来送了两次茶水外,并没有听见两位将军的谈话内容。
临近中午的时候,李将军才起身告辞,杜旅宁也并未挽留李将军共进午餐,只是客气地送到门口,看着李将军的车驶出视线才回身进屋。
“准备一下,下午我们进一趟城。”长官经过身边时的吩咐让刘云普愣了下,而后忙回神似的应道:
“是,长官。”刘云普声音中有藏不住的兴奋,在这呆了这么久,人都发霉了,老婆孩子还在城里等着自己呢。
杜旅宁斜了眼刘云普,微微摇了摇头,这人这辈子也就这么点出息了,都快四十的人了,还没有学会沉稳。
进屋后,杜旅宁直接去了书房,提笔开始写信,他不知道这封信能否到那个人手中?可有些事总要有个交代,不对别人也需要对自己。
反对内战的示威□□在不断升级,要求政府惩治腐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城市中拉响警戒的声音也愈发频密,街道上隔三差五的就能看到军警和示威百姓的对峙,和热血宣讲的青年学子被当街暴打的惨状。
一批批的人被抓、被审讯,很多人被亲人朋友想办法保释了出去,可还是有些人被关进了监狱甚至丢了性命,矛盾在不断激化,不满和愤怒也在累积,只要稍微关心一下时政的人都清楚,内战谈和已经不可能了,政党之间没有平衡之说,而短暂的和平繁荣已经结束。
一开始还遮遮掩掩上涨的物价到如今已如脱缰的野马般,一天一个变化,一个月前还能买包烟的法币现在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
嗅觉灵敏的商人再次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囤积,这些年的仗打下来,人心早已麻木了,只要还活着,能赚点是一点,保命跑路都需要金钱来开道。
囤积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市面上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稀少和昂贵,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益艰辛,街面上似乎每天都在增加乞讨的和抢劫的人,负责治安的警察早已熟视无睹了,即便是听到有人喊叫,也最多是象征性的吹几声口哨,冲着偷抢之人扬一下手中的警棍,而后就坦然地看着被偷抢的人气急败坏地追赶,就如看戏,看完了,还可以点评一下两人跑路的速度。
在这乱局之中,恒江商会的货运生意却好得出奇,这也不奇怪,物资紧俏了,运货的自然也水涨船高。商会的码头货仓也是堆满了货物,这其中自然也有商会自己囤积的物资,恒江商会上千号的人要养活,自然也不会做那观世音救苦救难之举,有心亦无力。
阿初并未反对商会参与囤积,只是叮嘱阿四适可而止,不可太过张扬,尽量避免囤积事关百姓生死的物资,比如大米。
一是饿死人的生意不能做,二是事关民生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商会目的在于赚钱,但赚来的钱必须有命花才行。
同时位于南京西路的典当行生意也是日益兴隆,正应了那句‘乱世黄金盛世古董’。真到逃命时,一个价值连城的花瓶只能是累赘。
离典当行不远的杨氏银行正好提供货币兑换业务,于是典当行的顾客和伙计很顺理成章的进出杨氏银行,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完成了数次边币兑换的交易。
阿初会将一些收下来的物件通过威廉转手赚钱以弥补这种一边倒的兑换生意,同时也会顺手送些小玩意给那些英美银行股东,获得更多的支持。对于跃春的一点担忧,阿初并不在意,在阿初的心中再珍贵的东西都不如人命值钱,与其留着这些死物,还不如多换些物资救人。文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阿初看得越透就越发坦然。
这种坦然让杨氏企业和恒江商会反而在市面萧条之时稳定上升,阿初没有任何犹豫的将闲置资金全部转到了香港,他需要荣升尽快在香港将银行开办起来,只有杨家掌握着资金运作这种能力,阿次才有可能以另一种身份离开现在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