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三叔侄走了,田大壮一家也走了。
杨小米又恢复了农家的日常生活,每日早起读书练字,四处寻食材,研究食谱,制作美味,改良灶具,忙得不亦乐乎,亦很充实。
不,她还多了一个不得不为的差使。
每日下午三点到四点,杨家门口就会排上一百号人,前来祈福。
这也是村长和族长跟李氏商议,得出的一个折中的法子。杨父归期不明,红鲤村距离京城少说也要走上个把月,信陡们也等不及,就先在杨家设个简单的道场。
至于每日限定一百人这个条件,是杨小米自己提出来的。
一个好处是,人们都有物以稀为贵的想法,也省得她整日迎来送往的,累着自己这把小骨头。二来,越少人见到她,外面的人多数只能听到传言,更能保持神秘感。越是神秘,人们越好奇,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寻拜福神。三是,人少,影响力有限,不易引起反作用。
反作用是啥?就是李氏和杨小米都担心的问题:怀璧其罪。
除非他们能找到更强有力的保护伞,否则以他们现在的屋墙院门高度,挡几个村人尚且不用担心,若引来更可怕的豺狼虎豹就麻烦了。
仅是如此,杨小米每日收到的实物供奉,也够令人震惊的了。
“哎,大娘子,松哥儿的屋子这就要塞不下了啊!可怎么好?”王嬷嬷看着流水似送上的米面粮油或鸡鸭鱼肉,已经没有初时的兴奋劲儿了。
李氏半点不着急,“让柏哥儿去租马车,赶明儿一早送去城里给老马,他自有办法消解。”
王嬷嬷一听就笑了,“瞧我,真是老糊涂了。马老板那里,这些东西可紧俏得很,不怕浪费了。行,我这就好好打包去。”
李氏又道,“也不急于这一时。让米丫儿先看看,有没她喜欢的,要留下的。”
王嬷嬷更乐呵,“这是自然。啥好东西,都得先紧着咱们家的小福神。”
李氏看了看石桌上的日晷,放下了手中的针线。
“祭拜的时间快到了,我去叫米丫。”
“行咧,我来摆道场。”
王嬷嬷开始收拾院落,抬出一张坐榻,放上厚厚的丝锦软垫,再加一个小姑娘特别要求的靠枕。榻前又放上供案,摆上一个大水缸子,再放上一溜儿小陶碟。一会儿前来叩首祈福的人,不管求什么,都会得一碟福露饮。在杨小米看来,好歹人家大老远跑一趟,也该尝点甜头。一口福露,可提神醒脑,振奋精神,产生愉悦感,也不枉受人家三个响头,和一堆供品。
李氏去了灶屋,还没进门,就被一股浓烟吓了退后几大步。就见着两个乌头乌脑的小身影窜了出来,边跑还边咳嗽叨叨。
小桔子,“哎哟,呛死我了。”
杨小米,“呸呸,这个灶头太差了啦,回头让二哥再重新帮我换一个。”
小桔子,“米丫,这都坏了三个了,你还要弄啊?”
杨小米握拳一压,“当然。圣人说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小桔子,“米丫,我怎么没听圣人说过。这应该是福神说的吧?”
杨小米抹抹脸,“哦,甭管谁说的,我们先……啊,娘。”
李氏扬手一人一个脑八崩,“调皮,又弄得一身黑。成何体统,你们可是女孩子。”78中文首发 www.78zw.com m.78zw.com
“对不起,我(我)错了。”
两人垂头行礼,动作划一,认错的动作又快又速度,很难让人真生气。
李氏无奈,事实上她也看了太多次,早没了脾气,催促两人回屋换洗,赶紧上工。
……
与此同时,紧闭的杨家大门外,长长的队伍里,说话声,叫闹声,还有孩童的哭声,混杂一片,远远瞧着这处真似初一、十五的赶庙会般热闹。
人群后,一个麻脸婆子攥着一人就问,诸如“大娘子,你们真是来拜那杨家小傻,小娘子的?”、“老丈,那杨家小娘子真能救人?”、“这家是不是开了个什么居,赚了不少银钱啊?”、“你们这带的都是给小福神的”,等等。
有人发现这婆妇态度不敬,群嘲将之撵开。
那时,小桔子正帖着门缝儿偷看,立即跑了回来。
“米丫儿,我好像看到杨姑奶奶了。”
“啊?”杨小米正准备上榻,脚一歪跌了进去,幸好垫子够厚实,“你说谁?”
王嬷嬷上前来拍了小桔子一巴掌,“冒冒失失的像什么样子。让你好好跟着小小姐,却没个形儿,仔细以后买了新丫头,你就给我待在后院。”
杨小米忙劝了几声,把小桔子拉到身边,敲响悬在后方屋檐下的金钟,王嬷嬷去开了门,宣布了规矩,让人一个个进门拜见。大门口还守着村长派来的四个壮汉,以保护小福神的安全,个个都配了一套得体的行头,腰间扎着一条红腰带,气派十足。
咳咳!这在杨小米看来,自己真像是坐在山中收保护费的山大王啊!
“小福神,我家媳妇儿新怀了小儿郎,求您摸摸这孩子,让他顺顺利利出来,别太折腾他娘。”
“好。我摸摸……”
杨小米发现,隔着薄薄的一层肚皮,真能感觉到小婴儿的动静儿。若是想看胎位正不正什么的,往那肚子上洒几滴灵泉水,水珠在肚子上滚上几滚之后,“朱朱牌活体B超”立马出产检报告,绝不错漏。
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