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李世民这番话,杨琦轻声说道:“圣上无须担心,臣很久以前说过,只要臣活着的一天,天下就不会乱,番邦也不会乱,至于朝堂也不会乱的。”
李世民轻轻点头,缓缓说道:“朕想让你辅佐太子,你意如何?”
杨琦叹了一口气说道:“圣上不怕臣大权在握,对李氏江山不利吗?”
李世民挥手说道:“你不会那样做的,如果你要做,当初朕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你就可以起兵反叛了,为何要等到现在?”
杨琦的心思瞬间就被李世民给看穿了,杨琦随即说道:“虽然圣上是这样想的,但是朝中其他人呢,他们总不会这样想的,如果臣在朝堂,势必会引来诸多的麻烦,毕竟臣在朝堂,在军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臣还是待在乡野之间,太子有什么处理不了的事情,臣绝不会袖手旁观的。”
李世民轻轻点头,沉思片刻又问道:“朕决议让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積辅佐太子,你觉得如何?”
杨琦轻轻点头说道:“臣觉得可行。”
李世民不容有意,随即从枕头底下缓缓拿出诏书,只是在递给杨琦之后,双手忽然失去重力一般落了下去,双眼也随即缓缓闭上了,看见这一幕,杨琦失声痛哭道:“圣上驾崩了……”
听着杨琦这番话,跪在地上的大臣及李世民的妃嫔,皇子,公主们尽皆哀嚎痛哭,哭声直至云霄。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初,年仅五十二岁的千古一帝李世民驾崩,庙号太宗,葬与昭陵,举国哀悼。
深知后续历史的杨琦十分的清楚,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人们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李世民在继任之期也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对于李世民的评价,杨琦并不想多说,毕竟李世民的功绩,所有的人都是知晓的,随后太子李治在大明殿登基为帝,年号永徽。
按照李世民的遗旨,诏令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褚遂良为右仆射,兼任吏部尚书,以三人为辅政大臣。
李治同时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随后又立嫡妻王氏为皇后,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
李世民的葬礼从六月一直忙碌到腊月,一直忙了将近六个月的时间,李治随后又在九嵕山上建立了殿宇,悼念了李世民将近几个月的时间,随后在永微元年到来之际,返回了长安城,开始处理政务。
李治回京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处理政务,而是前来蓝田别院拜访杨琦,将李治请到大堂以后,杨琦轻声说道:“圣上日理万机,怎么有空来到这里?”
李治轻声说道:“朝中政务有舅舅和褚遂良他们处理,孩儿今日来此专门请仲父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