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打架得状元
开宝八年三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赵匡胤又开科举,天下英才齐聚东京开封。
此次科举取士二百余人,为了评定最终名次,大宋官家赵匡胤决定亲自考评。
殿试只有排名前三十六名进士获得了入场资格。
这些新科进士迈着雄壮的步伐进入大庆殿。
殿试开始之后,内侍发下试题,众考生急忙开始答卷。
说来也有趣,这些年的殿试名次多是由考生答卷速度决定的。
赵匡胤的想法很简单,能先交卷的才学一定不差。
赵家几位王爷与十余位重臣都在殿中,时而用几不可闻地声音交头结耳。
赵匡胤则安坐在龙椅之上,望着天下英才尽汇于瓮中,心中也不由得一阵得意。
赵德芳心中则是一直在暗笑。
因为他知道,这一届的状元是靠拳头打出来的。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就在他还沉浸在想象之中时,历史终于在他面前重演了。
两名应试的进士几乎同时交卷。
赵匡胤看了后感觉两篇文章都还不错,一时难以决断。
于是将试卷交给了主考官。
主考官也难以决断,突然看到在一旁偷笑的赵德芳。
于是又将皮球踢给了赵德芳。
“燕王殿下才名满天下,请殿下品评。”
赵德芳也不推辞,接过试卷,细看之下,还真是难分伯仲。
他又将试卷递给赵光义,笑着说道:“皇叔看看,这个怎么评定啊?”
赵光义接过试卷,看了有一会,也难以决断。
于是殿中的王爷、大臣轮流将两人的试卷看了一遍,还真分不出个高下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众进士考生也都开始纷纷交卷了。
后面评定次序都很好办,只有最先交卷的王嗣宗与陈识两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一时难以决断。
赵匡胤也皱起了眉头。
赵德芳一看,得了,还是让历史再现吧!
他起身对赵匡胤施了一礼,说道:“父皇,王嗣宗与陈识二人的学问难分高下,儿臣有一个办法,可让二人分出胜负。”
赵匡胤一听,来了兴致。
“四郎有何办法,说来听听!”
殿中群臣和一众进士也都竖起了耳朵,想要听一听这位最近风头无两的燕王有什么好办法。
“我大宋立国不久,虽然江南已经平定,然而北方尚有汉国未平,燕云十六州也尚在辽国之手,使我中原无放马之地。”
众人不知这位燕王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屏气凝神,静待下文。
“虽然沙场征战是武人的事,可我大宋的文人也不能忘记,仍有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未复。”
“儿臣觉得应该让王嗣宗与陈识展示我大宋文人的一身铁骨。”
赵德芳心里坏笑,嘴上却大义凛然。
“二人可徒手相搏,谁胜便是状元,也让天下人晓得,我大宋不忘前朝之辱,文人也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
此话一出,惊掉了殿中所有人的下巴。
自古以来,文人都讲究以礼相待,何时听过用拳头搏状元的。
过了好一会,才有人小声说道:“这恐怕有所不妥吧!”
“文人孱弱,当着君王的面在殿上相搏,有失体统。”
赵匡胤却哈哈大笑,“四郎所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我大宋在马上得了天下,虽然马下治天下,但仍有汉国未灭,燕云十六州未复。”
“文人也得强身,朕觉得燕王所说很好,王嗣宗与陈识二人就徒手相搏,胜者为本科状元。”
所有人一听官家玉口金言,既然事情已经定了,自然就无法更改了。
况且今天要有亘古未见的热闹可看,状元和榜眼打架,那可不是谁都能看得到的,就安心看好戏吧!
于是立刻有人把大庆殿清理出一块空地,王嗣宗与陈识二人站在了当中。
赵匡胤大手一挥。
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