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赵德芳欲哭无泪
开宝十五年夏,突然一夜之间,要求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奏折摆满了赵匡胤的御案。
赵匡胤作为一代雄主,当然不会被人轻易蛊惑。
可是这些奏折都无一例外地搔到了他的痒处。
作为一位英明的开国皇帝,在有生之年,怎么能让燕云十六州悬孤于辽国呢?
有人以头撞柱,表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
只是光发出咚咚声,不见一声血迹。
还有人引经据典,将历代有数的名君是如何开疆拓土的英雄事迹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更有人详细列举出了大宋与辽国的军力对比,还将燕王麾下的骑兵说成了天下第一的精兵。
仿佛辽国五十万铁骑都是土鸡瓦狗,一碰即溃。
刚开始还有老成持重的官员反对,可是到后来,整个洛阳城群众的情绪都被挑拨起来了。
而反对的官员不是挨了黑石头,就是被人下钉子。
于是发展到后来,变成了谁要是说一句反对的话,就会成为大宋的公敌,民族的败类。
洛阳城中的动向,赵德芳早已经掌握。
他与麾下众将和谋士商议了多次,都认为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与辽国正面相抗。
况且现在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辽人战力最足。
再过一段时间,北方就将迎来严冬。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大军将会陷在北方的风雪中。
怎么退回宋境?
这些年赵德芳虽然充分发扬了不要脸的精神,大力发展骑兵。
可现在手中的骑兵数量与辽国相比,还是九牛一毛。
如果进攻燕云,手中必须有足以与辽国相抗的强大骑兵军团才可以。
实力不足,不是不想战,是力所不能及也。
至于幕后的推手,赵德芳不用想也知道是谁。
于是赵匡胤按捺不住心中的澎湃,询问他是否可以一战时,赵德芳直言拒绝。
实力不够,时间不对,胜利渺茫得很。
赵匡胤虽然心中失望,可是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其实比谁都想收复燕云之地。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洛阳城中又传出了燕王拥兵自重,不思进取的市井流言。
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
说燕王麾下足有五万骑兵,却不敢与辽国一战。
只是一心等着皇上驾崩,便挥师直取洛阳,继承大统。
这些流言赵匡胤当然也能听到。
一两个人说,他当然不信。
可当很多人说时,他就会有所怀疑了。
每个帝王的疑心病都很重的。
亲儿子又如何?
历史上父子相残的悲剧还少吗?
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赵匡胤的疑心病已经表现得极为明显。
不然他也不会将赵光义和赵廷美都连根拔起。
要知道这两位都是从小就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
论感情,并不比他的儿子差。
可是下手时也一点都没有犹豫。
赵德芳一面通过赵彩月到宫中吹宋皇后的风,一面也发动自己一方的官员,为自己申辩。
可是舆论汹汹,赵德芳陷入了全面被动。
于是京中与定州频繁互动,信使往来如飞。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赵德芳身上。
赵德芳无论如何都没有松口答应北伐。
即使面对的是赵匡胤的三封带有询问性的私信,他仍然坚持己见。
赵德芳心里明白,赵匡胤心里的小火苗已经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拨弄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