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秘色会所(第2页)
但三个人步入大厅,才知道别有洞天:迎面是一块光滑的黄色石头,石头三米多长,一米来高,卧放在一棵对芯剖开的乌黑阴沉木上,显得凝重沉稳。门厅几盏射灯聚焦在石头上,有亮点,有阴影,层次分明,十分大气。尤其是从几处天然裂纹处,隐隐透出绿滢滢的光泽,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石头后面,则是总台和大堂。大堂角落,放着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具,包浆油润,散发着穿越历史的光泽和香气。
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冯金吾和于秋峰倒没什么,只是阮光禄眼神都拉直了:担任青瓷研究所所长有十来年,作为青瓷文化的代言人,他出差开会去过世界各地,古玩珍宝见过不少,是见过场面的人物,有着不凡的鉴赏力。他一眼看出,那件作为影壁的大石头,很可能是一件老坑冰种翡翠,就从裂缝透出的俏色来看,这块石头就已经价值连城;而那套古旧家具,粗粗一眼看过去,典型的明代样式,材质是名贵硬木,价值也是天文数字。两件宝贝,就这么随随便便摆在大堂上,充分展示了什么叫低调的奢华。
看着冯金吾进来,总台一位盛装小姐迎上来,将冯金吾直接领入电梯,上了二楼,穿着一段铺着新疆羊毛地毯的长廊,推开了一扇古朴的原木门。
冯金吾一行进去的,不是什么瓷器陈列室,而是一个临湖的雅致包厢。包厢四周是精致的缅花木雕窗轩,推开窗轩,一股清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一片平整如镜的湖面,倒映着四周的翠竹,呈现在三人面前,令人心旷神怡。
一个绾着头发、穿着一件青色灯笼状长裙的服务员拿来菜单双手递给冯金吾:“冯总,请您点菜。”
“不用点了,就将你们拿手的几样菜端上来就行了。”冯金吾手一挥,“先上一壶‘瓷湖绿茗’。”
服务员答应了一声,一会儿功夫,端着一只茶盘进来,茶盘上,放着一套粉青青瓷茶具,外加一只青瓷电热水器。
服务员将电茶壶插到电源插座上,正要表演茶艺,被冯金吾制止了:“我们自己来。告诉珍姐一声,不要那么快就上菜,等到了饭点再说。”
看着服务员送来的那套青瓷茶具,于秋峰笑了:“我说冯总啊,你把我和老阮这么远接过来,难道就是让我看这套‘荷叶托莲?’”
“哪里哪里,这些普通的茶具,怎么能入你于大师的法眼。”冯金吾一边用瓷勺将青瓷茶叶罐的茶叶加入西施壶,一边说道,“这茶叶不错,特级瓷湖绿茗。”
青瓷电水壶壶口冒出缕缕蒸汽,冯金吾提起电水壶,一面往茶壶里注水,一面介绍道:“这里的茶叶是采用珍稀茶树——芽叶白化异变茶树清明前幼芽加工而成,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茶叶珍品。氨基酸含量高出常茶一倍以上,茶多酚含量低于常茶一倍以上。市场上根本买不到。”
“好香啊!”阮光禄嗅了嗅鼻子,“这比市场要卖的香气要正多了。”
冯金吾拿起西施壶,往茶盏中注入茶水:“这茶色有‘三奇’:鲜叶呈雪白色,干茶镶金黄色,叶底呈乳白色;茶品有‘三极’:汤极翠、叶极鲜、香极高,称上百茶之尊。二位尝尝。”
茶汤醇厚,回味甘甜,阮光禄赞不绝口,连声说:“好茶!”但于秋峰好像无动于衷,而是拿着青瓷茶盏,放在手上仔细把玩。岳父在世时,为了求他老人家一幅作品,送黄金美钞、古玩字画的不在少数,但老人家一概不收,唯独好一口香茗,那些访客知道老人家这个嗜好后,纷纷送来各种茶叶,什么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恩施玉露,这些国内名茶他都品尝过,更不用说当地的“瓷湖绿茗”了。
“怎么,于大师,对这套茶具有兴趣?”冯金吾有点奇怪地问道。
阮光禄拿起茶盏转了一圈:“秋峰,这不过是龙湖青瓷厂出品的出口产品,用料和做工要讲究一些,但毕竟是大众用品,怎么入得了你的法眼?”
“光禄,这可不像老张那里的产品。”于秋峰轻轻地摇了摇头,“老张哪里用的是电窑和注模作业,废品率低,质量稳定,但就是缺少一种灵气,只用使用价值,鉴赏收藏意义不大。但这套茶具有点不一样,一端上来,就有一种气韵流动。”
听于秋峰这么一说,阮光禄和冯金吾也仔细端详起来:茶壶是横卧的含苞待放荷花造型,壶身圆润饱满,对荷花花苞进行了艺术化夸张;荷花杆大角度弯曲,正好构成茶壶柄;壶口正是即将开放的荷花口,非常具有想象力。配套的四个茶杯,杯体以荷叶为形,边缘呈五体荷花状起伏,壶与盏、花与叶浑然一体,粉青釉色翠中带红,莹润欲滴,令人赏心悦目。
三个人都是行家,几乎异口同声说道:“小柴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