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丝路小说网 > 瓷婚 > 3--回首往事

3--回首往事(第1页)

    时光溯回到27年前……

    一个简陋的院落门口,新挂了一块还散发着刺鼻油漆味的木牌,木牌上印着“龙湖青瓷工艺学校”八个楷体大字。一位清瘦高挑的中年男子,正含笑站在木牌边上。在他周围,聚集在二十来个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求知渴望的孩子,随着摄影师“咔嚓”按动快门,全体师生的影像定格在底片上。

    这是一所新成立的四年制中专,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校长就是中间的那位男子--青瓷工艺大师张若谷;而这群孩子中间,就有于青峰、冯金吾和阮光禄,以及他们刚提到的陈仙琼。只不过,他们当时进学校时的名字,分别叫做于水生、冯山伢和阮寅儿。

    对于深山土里刨食的孩子来说,上高中考大学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尽管这些孩子在中考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所新成立的中专--因为这里可以满足每个农村孩子的梦想:有城市户口,能吃商品粮,国家干部身份,就业包分配。何况招生简章还注明,每位学生每个月都能享受15元助学金。这对于90年代初期农村家庭来说,能减轻不小的负担。

    张若谷既是严师,在学业上细心指点,不仅将采料、练泥、制坯、上釉和烧制等每道制瓷工序一一从头教起,而且,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请来名师,开设了硅酸盐化学、造型与装饰设计、考古学、中国陶瓷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专业课程,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增加文化底蕴;又是慈父,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学生们入校后才知道,他们每个月的15元助学金,是张校长的个人捐助。作为回报,首批学生学习都异常刻苦,教室里的灯光,每晚都要亮到11点。尽管有些课程使用的是大学专业教材,对这些没有高中基础的孩子有相当难度,但勤能补拙,每次考试学生们都能全体通过。一个学期过后,有四个孩子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是--班长冯山伢、学习委员于水生、生活委员阮寅儿和团支部书记陈仙琼。

    两年的基础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接下的两年,学生们主要在窑厂进行实践学习,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运用。岁月如刀,两年的时光,已将照片上那些瘦小胆怯的孩子雕琢成人:

    冯山伢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仪表堂堂,号称“龙湖朱时茂”,如同梅青莲花尊,器宇轩昂;于水生则清秀儒雅,玉树临风,并且有一副好歌喉,很有几分香港歌星张国荣的风采,如同粉青梅瓶,淡雅高贵;而阮寅儿不知怎么的,头发越来越少,秃顶越来越严重,他干脆理了个光头,再加上面相充满喜感,人送外号“龙城陈佩斯”,如同粉青福娃,温润随和;至于陈仙琼,更是绽放得和花朵一样,三庭均衡,线条流畅,和《滚滚红尘》中的林青霞有几分神似,如同窑变的翠青观音,世间珍宝。

    对于龙湖市来说,这所唯一的中专就是最高学府,自然会引起社会关注。这几位品学皆优的小明星,更是受到大众的追捧,经常邀请出席各种晚会。保留节目是冯山伢和阮寅儿模拟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以及于水生和陈仙琼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节目每次都会赢得满堂彩,只是那三位土里土气的名字,报幕时总会引起观众哄堂大笑,张若谷就自作主张,从赞咏青瓷的诗词中,选取了好词佳句,为他们改了名字:

    从林茂之的“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中选取了“癖好收藏阮光禄、割爱举赠冯金吾”,顺理成章地将阮寅儿改名阮光禄,冯山伢改名为冯金吾;对于于水生更费了一点心思,从唐朝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各选一字,将于水生改名为于秋峰。

    四年的学生生活很快结束了,二十多个学生全部顺利毕业,被龙湖各家窑口抢购一空。最为突出的四个学生,被张若谷留下,成为了工艺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和实习老师。成立了青瓷技艺研究所之后,这四个学生,又成为了张若谷最为得力的助手。对三个山村男孩来说,张若谷既是授业恩师,更是再生父母。

    三个人缓缓坐下。冯金吾再往于秋峰酒盏里斟满酒:“秋峰,真不好意思,本来想让你出来散散心,却不料一个酒坛,又让你触景生情了。”

    “金吾,我能不能将这个酒坛带回去?”于秋峰问道。

    “要多少坛都没问题。”冯金吾爽朗笑道,“不过,秋峰、光禄,你们今天也要帮我一个忙。”

    “什么忙?”两个人异口同声问道。

    冯金吾一举酒盏:“帮我一起把这坛陈年花雕喝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妃择良木之墨守成规 兽宠天下:异能召唤师 驭夫有道:捡个侯爷做相公 快穿守护者 快穿目标之干掉BOSS 我真的是游戏大神 邪王盛宠:逆天狂妃软又甜 都市:开局学渣震惊老师 七零肥妻,禁欲知青是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