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出院回家(第2页)
于秋峰说道:“没事。只要能稳定白露病情,多少铜钿都不是问题。”
当于秋峰办好全部出院手续回到病房,看见陈仙琼已经来到病房,正在帮助张白露整理衣服被褥,张白露已经脱下了那件刺眼的蓝白条拘束衣,换上一件居家服,正和陈仙琼说着话。看到于秋峰进来,张白露就催促着离开,似乎她一刻也不想在病房停留。
将张白露送回“天青别院”,陈仙琼就将昨晚于秋峰拿出的那些残破瓷杯包好带走了,留给于秋峰和张白露一个私人空间。回到家中,张白露并没有像于秋峰期望的那样卧床休息,而是像一个勤快的家庭主妇,院里院外忙开了:一会儿修理花枝,一会儿清扫庭院,一会儿整理房间……于秋峰想帮忙,都被张白露制止了,反而嫌他碍手碍脚。于秋峰闲得没事干,就出门准备买一套茶具。
瓷城古镇,除了静默千年的古镇建筑,还有满街琳琅的各式青瓷制品。瓷城的越窑窑火,曾经断烧了近千年,直到民国初年,才有青瓷工匠回归,陆陆续续建立了青瓷作坊,开始建窑复烧。但那还只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无论窑口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不能和其他名窑相比。改革开放后,越窑青瓷才真正开始振兴,一方面,组建了青瓷工艺研究所,发掘传统工艺,制作青瓷艺术精品,一些作品在全国甚至国际陶瓷博览会上频频获奖,使得越窑青瓷知名度大为提升;另一方面,龙湖市乘此东风,组建了几家国有公司,采用现代的气窑和电窑工艺规模生产生活用青瓷投放市场,远销国内外,成为龙湖的支柱产业。而这一切,都与张若谷的努力密不可分,他也被誉为“青瓷泰斗”,成为瓷城百姓最为尊崇的长者。爱屋及乌,作为大师女婿和传人的于秋峰,自然也受到瓷城百姓的拥戴。于秋峰走在街上,就有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纷纷上前和他热情地打招呼,让他倍感温馨。
于秋峰随意走进一家瓷器店,店主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哟,于大师,您今天怎么有空来小店,快请到里面坐!”
店主又泡茶又递烟,让于秋峰很不好意思,他只得直接说明来意:“我想买套茶具。”
老板愣了一下,然后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前两天我们刚进了一批货,是董大师的手艺,您给掌掌眼?”
董大师是青瓷研究所拥有独立工作室的五个大师之一,年近六旬,和师父一样,将一生献给了青瓷技艺。能看到他的近作,于秋峰觉得非常幸运,于是欣然同意。
店主从里面小心捧出一件楠木盒。盒盖上面有一行瘦金体诗句“浪漫春花红在先,蟠桃宴请上庭仙。”于秋峰一眼认出,那是董大师的亲笔。店主打开包装盒,在黄绸衬托下,里面是一套青瓷茶具:一只茶壶、一只公道杯、六只茶杯、一只茶仓和一盏香炉。
董大师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其造型设计模仿两晋青瓷造型,趋于矮胖,给人以稳重敦实之感,这也是董大师一贯风格。茶壶造型尤其新颖别致,于秋峰双手捧出细细品鉴:整个壶从外形看来,是一颗寿桃形,从壶把底端延伸的两片桃叶,包裹着壶身,壶柄壶钮均为树枝造型,壶盖处两片贴花桃叶更是栩栩如生,与包装盒上面的吉祥祝福十分契合,寓意美好。在一般人眼中,这是一件完美的青瓷艺术品。
秋峰是跟在张若谷大师后面二十多年,创作、品鉴了众多的青瓷作品,自然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也很快发现了董大师作品的瑕疵:茶壶把柄处,有一处釉彩没上匀实,仔细看上去,有些浮光;茶盏底部,则有一些细密的气泡,可能是瓷胎没阴透的原因。作为釉下彩的青瓷来说,出现气泡在所难免,美中不足的是,数量稍稍多了些,而且大小不均匀,证明在练泥环节,还缺了一点火候。于秋峰判断,这套茶具是董大师的试制品,他本人一定也发现了这些不足,所以才舍得放到瓷具店寄卖。
店主见于秋峰反复观看,还以为他爱不释手,就说道:“这是董大师让小店寄卖的,如果于大师喜欢,您就按照寄卖价格,六万元拿去。”
“用不着这么贵重茶具。”店主的话,让于秋峰从鉴赏中惊醒,他小心将茶壶放回盒子中:“我今天来,只是买一套家里自用的。”
店主瞪大了眼睛,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怎么?于大师家里,还缺少喝茶的茶具?”
于秋峰听出了店主的言外之意--作为青瓷工艺大师,家里需要茶具自己做一套不就得了,怎么还需要去街边小店买廉价制品?这就如同一名高级裁缝,去淘宝买廉价服装一样不可思议。
于秋峰说道:“待会有几个朋友要过来,以前那些茶具被老婆收起来了,一时找不到,只能临时买套茶具,应应急。”
“原来是这样!”店主恍然大悟,从里面搬出好几套茶具,让于秋峰选择。
尽管这些青瓷茶具看上去美轮美奂,但于秋峰一眼看出这些都是采用注浆成型生产工艺和电窑烧制的行货(注1)。这种工艺成品率高,成本低廉,是现代青瓷窑厂的主要产品,但没有手拉胚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只有使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