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准备的很充分。”江晓波扬了扬手中厚厚一叠PPT打印稿,“这么详尽的资料,完全可以作为专业研究报告发表。但是,出席陶瓷博览会的嘉宾,都是全国各陶瓷流派的工艺大师,还有生产、经营陶瓷的企业家,政府方面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陶瓷协会的领导,这些人都是专家,对陶瓷历史了如指掌,我们再多说,就有卖弄的成分。李市长一再交代,最好要将这届陶瓷博览会,开成宣传龙湖的文化节,要将青瓷和龙湖文化结合起来,所以,还要请各位专家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于秋峰身上。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于秋峰说道,“我想把越窑青瓷的源头,与商圣范蠡挂起钩来。”
江晓波顿时精神一振:“这个想法很新奇大胆!李市长多次指示,要利用全国陶瓷博览会的文化舞台,唱好振兴龙湖经济的大戏。于总的建议,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总,将你想法说具体些。”
“近年来浙东地区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釉陶,我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多次鉴定会。这些釉陶器型涵盖礼器、乐器和生活用具,品种更加丰富;器物多采用拉坯成型,工艺水平更为先进;器物装饰采用刻划、模印和堆贴等手法,艺术更为绚丽多姿;窑床垫底窑具大量使用,釉面玻化程度明显提升。艺术水准和工艺水平远远高于中原出土的釉陶。我有个疑问,龙湖处于蛮荒之地,远没有中原地区开化,釉陶作为凝聚着古人最高审美价值和最高科技水平的器物,战国时期经济文化更为昌明的中原列国,为何远远落后于穷乡僻壤的越国?秦汉时期帝国经济文化中心是黄河流域,为何却在句章偏远山区,烧结出了青瓷这朵奇葩。这个疑问,我在脑子里盘桓了许久。我苦苦追溯青瓷历史,结果,在吴越争霸的传说中,我依稀找到了答案。”
于秋峰富有诗意般的语言,让所有人都兴味盎然,聚精会神地听着于秋峰讲述。
“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几乎灭国。越王勾践十年生息、十年报复,终于雪耻。卧薪尝胆的故事,举国尽知。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环节史学界一直没说明白,就是越国是以什么为资本,进行复国的呢?”于秋峰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战国时期,齐国有鱼盐之利,吴楚有铜锡之富,三晋有稷粟之丰,秦国有秦川膏腴。越国土地狭小贫瘠,鸟耕火种,粮食缺乏,根本没有力量和强大的吴国抗衡。要想完成复国大业,必须有一支精壮的军队,要维持一支强大军队,必须有足够的钱粮。七山两水一分田的越国要想获得足够钱粮,必定要走商贸之路。而釉陶,就是越国出口的拳头商品。”
“精彩!经于总这么娓娓道来,龙湖人善于做生意的基因,竟然是来自‘卧薪尝胆’的传说。”江晓波笑逐颜开,“但于总还有两个问题没讲清楚,一是越国为何釉陶业特别发达?二是釉陶怎么和范蠡能扯上关系?”
“我想,是因为祭祀使用礼器的原因。”于秋峰看了江晓波一眼。
“没关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江晓波鼓励道,“我们来调研,就是听取意见,于总请敞开说。”
“春秋战国时期,祭祀是君王向天祈愿、巩固王权的最重要环节,无论是祭祀天地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是祭祀祖先保佑国运昌盛福寿绵绵,对于当时的君王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因此,礼器的制作,能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的艺术水准和经济实力。中原地区经济发达,一般都用青铜铸鼎,作为祭祀礼器;燕赵则多玉石矿藏,一般用玉器为祭祀礼器。而越国金属和玉石矿藏都很贫瘠,只能利用山区丰富的泥土和茂密的森林,发挥聪明才智,烧制釉陶为祭祀礼器。这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于秋峰顿了一下,“正因为祭祀礼器关系到国运,所以监制釉陶之人,必定是举国之内最为聪明能干又最有责任感的高官,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我是越王勾践,这个重任该交给谁?我个人认为,此番重任,非范蠡莫属。”
“有道理!”江晓波频频点头,“范蠡--陶朱公!那这么说,范蠡辞官后,迅速发家致富,也是靠釉陶?”
“我是这么想的。”于秋峰若有所思般地缓缓说道,“按照民间传说,范蠡辞官后带着西施隐居江湖,短短几年,就富甲天下,他靠什么起家?如果仅仅是倒买倒卖,那他的原始本钱从何而来?最大的可能,是他在监制釉陶礼器时,掌握了釉陶制作的核心工艺,到民间后,他将技艺传授给周边民众,制作大量的生活釉陶贩卖到中原地区,由于他掌握了垄断技术,所以很容易获得超额利润,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