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表现形式是个教义,但这些外来支持,其实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当然,“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之后最大的危机,也恰恰是实用主义带来的。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现在稍微关心时事的人应该都能看出,时代正在变化,经济形势也在变化。消费也好消费主义也好,到底还能支撑多久,恐怕不太好说。保守派回潮也好,lgbt挤压也好,今后估计也好加剧的。
实用主义危机会不会延续,会不会扩大,会不会对女权主义和它的衍生物造成更致命的打击……我觉得大家心里应该也有数,反正继续看就行。
*
政策惯性与“百万漕工”:
上面说的那些,是欧美(尤其是美国)的逻辑,在中国,情况有不小的差别。
中国的现代女权引进之后,理论问题我们上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它的组织缺乏上一段所说的实用性。
现代女权主义本身,对于消费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女权组织和信徒,更直接的那些作用,在中国这边用不出来。
中国和美国的政权组织方式差距太大,上层之间的斗争并不需要这种街头炮灰,反而是个副作用。而对于民间来说,女权组织的战斗力、纪律性又太差。
美国那边,大家的“基础组织度”太低,女权组织还是有点价值的。在这边,这点组织性就不够用了。稍微有点组织的目标,都惹不过,只能欺负一些没组织的弱势个体。
但问题是,这些人身上是没多少油水的。
商业组织和普通的个人,财富的规模差别非常悬殊,运转的成本也非常悬殊。普通人身上油水太少,靠一个一个打击普通人来养活整个组织,属于异想天开。
而且,打击普通人的时候,官liao机构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运气不好,还容易搞za或者失控,而失控之后,又得决策层的官吏动用权力,来收拾乱局。但权力的这种运用,也不是无偿的,因为政治资源也是资源,是一种消耗品……
这整体产出的效益,甚至是负的。
上文指出过,消费为中心和经济数据作为官吏考核标准,对于女权主义的推动作用。而对于官吏来说,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影响,那就是“传统”。对于执行层官吏,这个方面甚至可能更为重要。
一个政权在开国时,定下的基调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整个政权的命运。因为这种“习惯”形成之后,就会形成依托于它的利益关系和权力网络,之后的任何改动,都会对整佌个群体造成冲击,再要加以改变,就比较困难了。
在这个话题上也是如此。
大部分人并没有研究过现代女权理论,也不感兴趣。很多人一边认为男性应该照顾女性,一边认为男性女性是平等的。这俩在女权主义理论里,是会相互矛盾的,但在普通人意识里,并没有冲突。
他们相信这些,不是因为进行过理论推导和分析,而是从小就这么“被告诉”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把它们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除非遇到特别有冲击性的事件,很少有人会去质疑乃至否定它。或者说,质疑它的人才需要“进行解释”,付出额外的成本。
这就是我们说的传统和习惯的力量。
而这个习惯,是tg自己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同步建立起来的,所以也就成了这个国家“祖宗之法”的一部分。而且,当年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比如妇联这类),来维持和执行当年的女权主义思路。
而一个机构一旦建立,它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持部门的权力和延续。
而对于官liao机构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做事”——如果没有事情可做,那权力就成了空文。没有了实际的权力,部门利益也就得不到任何保障了。
刚建立这个机构的时候,主流的女权主义,是“人类解放”式的。而女权主义的主流发生变化,现代女权嗓门最大之后,这个对位女权的机构依然还在。
官liao机构的本能,会推动它不断实践“女权主义”,而且行动越多越好——因为做的越多,插手的范围越广,权力才越大。(当然,也免不了会出现范围重叠,导致两个机构发生摩擦的情况。这种就是非常老套的部门矛盾了)
老一套的女权主义现在式微了,而且干起来很辛苦,都是些需要深入基层,却默默无闻的工作。相反,现代女权主义嗓门大、宣传手法多、能和洋人对接、有丰富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而且,碰瓷能力也够强,到处都能伸手。所以,接纳后者,也是个必然的事情。
而且,由于我们之前说过的“九头蛇”结构,它只要得到其中一个“头”的支持,就算进入了国家的庇护。
这个结构,导致本朝在实践中,是相当宽仁的。只要不违反非常宽松的基本共识(比如发展经济),整个国家机构就都不会出来明面反对。
现代女权给官府内的对应组织,提供了彰显权力和扩大权力的机会,官府就会给她们提供保护和支持。
现实中,现代女权显得“统战价值”特别高,其实这个是正常现象。因为本朝这个结构,就决定了获得统战价值的门槛很低。
“九头蛇”的每个头都能批发统战价值。为了维持共识和各个“头”的同盟,一个“头”承认的,其他“头”也基本都互相承认。而因为官liao组织的特性和政策惯性的力量,一旦批发出去之后,想褫夺回来,就得触动很多利益,费很大力气。
历史上,这类现象也屡见不鲜。换个更出名的词,叫“百万漕工”。
我们之前说,现代女权在国内,并没有完成理论本土化,也不像欧美那样,值得被上层利用,建立了利益往来。那这个思潮是如何立足的?为何得到了支持和保护?我想,关键点就在这里。
实际上,借助tg推行的政治正确和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就足以让它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了。而和部门利益挂钩之后,就基本上不会受到阻碍。最后,借助外来力量和本土利益,就可以形成一个有国外资金和支持、有国内官方机构对接、跨政界学界和民间的大型利益团体。
这种形势确立之后,有没有理论就无所谓了,巨大的惯性足以把它推动下去。也不是说不需要合法性,而是这个合法性,现在转由朝廷提供了。
这样一来,拼图的各块,也就凑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