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与经济 中(第2页)
只1684年,印度就向欧洲出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莫卧儿帝国控制了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孟加拉和孟买应该才是当时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其实硬要起外号的话,应该叫“小孟买”才对)
而按现代学者的计算,明代后期有至少170~340万妇女从事纺织,每年产出棉布6000万匹,其中1500~2000万匹输出了本地,进入长途贸易。(《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都按照鲁德昭记录的比例,那么只江南八府的棉纺织税收(仅限女工),就顶半个极盛时期的西班牙(本土+此时被兼并的葡萄牙+西西里、教皇领地等+全球殖民地……)全部的财政收入,或者整个法国的财政收入。
这些产出已经不止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万历年间,松江棉布大量出口到吕宋岛。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发现,当地居民已经不再织布,即使总督命令他们从事纺织业,以抵制中国棉布倾销造成的财富外流,也无济于事。
到清朝中期,有至少300~570万妇女从事纺织,每年产出棉布一亿匹,其中4000万匹输出了本地,进入长途贸易。出口的商业棉布,也在增长。
江南地区的高档棉布以“南京布”、“紫花布”闻名。18世纪末开始,欧洲对中国纺织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棉布大量出口。到19世纪一二十年代,达到了巅峰,最多的一年,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共计采购330万匹。而其他国家,每年要采购共计110万匹左右。另一个出口对象是美国,这段时间,美国商船每年也要采购120万匹。
生产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原材料的不足。
在明朝后期,棉纺织业已经扩散到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广泛增长的需求导致国内的棉花产量也开始不足,因此,进口棉花就成了另一个选择。到清朝中后期,海外贸易日渐发达,进口棉花数量急剧增长。
不过这个时候,进口棉花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此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成熟阶段,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其出口总额的25%,1828年达到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的中坚。
由于本土不适合种植棉花,英国的棉花原料就基本都依赖进口。1764年,英国进口棉花总量是400万磅,1801年已经达到5600万磅,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因为此时印度棉花主要出口对象,是清朝。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广东海关每年平均从印度进口约2700万斤(约3600万磅)的棉。到18世纪末,印度——广东的棉花贸易量,已经超过英美棉花贸易量。(作为交换,印度主要进口中国的糖。出口总量不能确定,但已知在1792年,东印度公司就买走了260万斤的白糖和107万斤的冰糖)
由于技术推广和改进,棉花缺口和进口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因为清朝纺织业不是那种纯手搓的“手工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一直很高。商业化提升和技术改进实际上就没停过,其中也包括引入西洋机器。在鸦..片战争之前,进口贸易就已经很发达了。
到了1831-1833年,每年进口的印度棉花总量,上升到4300万斤(5700多万磅)。这一时期,由于英国棉纱产量暴增,棉纱成本下降,进口开始增加。这种变化最直接的结果,是江南地区一些从事纺纱的女工开始转向织布,但纺织业反而更兴盛了。
鸦..片战争之后,进口棉花和棉纱客观上更容易了,不过这个时候,棉纱的量和棉花还是没法比的。
而进口原料的增加,压低了棉布的成本,使得进口棉布遭到了打击。
1845-1855年的10年间,英国出口给中国的棉纱,由260万镑上升到290万镑,增幅不到10%,而进口英国棉布则由310万匹下降到了200万匹,减少30%
仅就上海一地,1846年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
1844年,有英国人把福建产棉布的各种质地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然而按照所标的价格,曼彻斯特的工厂也做不出来。而福建还不算当时最发达的地方(《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像教科书里引用的,洋布价格只有土布三分之一的资料,其实是1846年发生的。英国商人在鸦..片战争之后,错误估计市场,很多人盲目跟风,结果导致运来的棉布大量积压。囤积了几年之后,被迫用极低价格抛售,以求尽快脱手止损。这种行为冲击了市场,引起了江南乡绅们的警惕和不满,所以才有这种记录。
而其他国家就更加无力。到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向国内汇报,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钱。(《美国公文汇编》第一辑)
而由于技术提高和原料充足,江南妇女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到1860年,织妇每年从事纺织工作的平均时间,已经增长到了265天。
太平天国之后,纺织业受到了打击,但直到1880~1890年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时候的高端布料还在出口英国,民间纺织也依然在进行。
19世纪末,常熟农村织妇每年平均纺织时间依然有168天;20世纪初,江南农村织妇平均工作时间达到每年180天,在比较繁华的上海近郊,达到每年200天。
这一时期,机器纺织厂已经进入中国,在各大城市普及开。但乡村妇女从事纺织,依然有利可图。直到1920年,江南土布纺织业已经临近末日,一个农村织妇每年纺纱依然可以收入50~60元,而她丈夫去工厂做工,一年只有36元。
纺织业的终结,是在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卜凯的调查发现,1920年代末,曾经是织造业中心的江宁县,妇女从事的劳动总量降到了0~4.62%,在武进县只有1%,妇女从事蚕桑和纺织的记录相当有限,几乎脱离了生产劳动。在嘉兴县,妇女占劳动力总量的42%,而在大田农作中,妇女劳动的比例是41.8%,可见妇女已经几乎完全脱离纺织业,又回到了男女共同耕田的模式。只有蚕桑业发达的长兴、吴兴,妇女养蚕的行业还存在,借此保持了30%多的劳动总量。
这个下降是非常夸张的,说明当地所有能吸收妇女就业的产业,从农村家庭手工业,到乡村作坊,到新式机器工厂,全都垮掉了。从业妇女近乎完全失业,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原料生产。哪怕太平天国时期的拉锯战,和清军的屠杀,都没能造成这么严重的破坏。
至1930年代前中期,前后持续六七百年的江南本土纺织业基本毁灭,对妇女的影响也就此结束。
纵观整个发展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朝官府和礼教,对待妇女的态度显得十分矛盾。也能理解,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礼教约束加深的背后,反而是个看待妇女的态度,再次出现变化和演进的阶段。因为这些问题,说到底都得看利益关系,都能从经济上找到依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