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丝路小说网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 偶然与必然

偶然与必然(第2页)

    实践上,其实也是这样。法国在启蒙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脱离教会的、公众舆论的形成。在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下,人们开始用世俗的眼光,评价统治者和政权的得失,以此来进行褒贬,判断其合法性,而不是只看他是不是虔诚。

    另一方面,民间讨论政治的热潮,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原本和众人无关的事情,越来越被人关注,最后形成了“公众舆论”这个新鲜概念。这也是现代学者认为的、启蒙时代的重要贡献。

    但这俩一样是非常“古老”的东西,属于春秋时期就有的现象了。

    所以,说中国缺乏了某种启蒙的要素,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在社会方面,明朝后期开始,中国也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上文列举的清朝江南和19世纪法国的近似性,就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和之前的时代相比,明清江南(以下特指明朝中后期开始)明显出现了自耕农比例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哪怕“不抑兼并”的宋朝,在末年之前,自耕农的人口比例和占据土地的面积都是双双过半的(低于这个比例基本上就等造反了)。而明清江南这个数据,是个比较“新”的现象。

    但这种情况并不单纯是聚敛加剧,因为这个时候,大地主的数量依然很少,顶级大地主的数量和占有的土地面积,相比之前反而是下降的。中小地主在这一时期,才是主流角色。

    同时,这时候,“田皮”、“田骨”的概念开始流行(大致是田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不过实际还是挺复杂的,一两段讲不完,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相关专著),意味着大量原本的公共地产(比如族田、学田等)加入了流动,而土地的拥有者和实际获利者,也不能再只看所属关系了。

    (公共和集体产业在中国这边,比例相当大。按湖南大经师的统计,当时40%的土地都是这种公共土地,比地主(30%)和农民(30%)都高)

    这种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当时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之前纺织业那段也说过。

    由于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净产出增加,养活的人口也增加了。而这些过剩的人口,促进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又开拓了更多的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也逼迫业主进行改革和升级。

    曾经的观点是,中国自古追求多子多福,没有控制意识,越富裕的地方,人口增长越快,导致财富无法积累,没有资金来提升技术水平。同时,总生产力的增长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所有人都陷入极端贫困,而贫困又降低了人工成本,导致手工业主没有动力来提升技术水平。

    这个论证的结果,又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停滞论,认为中国这边没有发展的前途,只能无限地在人口升降这个圈里原地打转。

    但这套论述里,几乎每个环节都有问题。

    按照现代资料,富裕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反而更慢。清朝江南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不如同时期的华北。江南核心区域,作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也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最低的。

    这个规律也不限于某个民族。对旗人的研究发现,宗室成员控制人口的意愿比关外旗人农民更强,实际增长率也明显低于更贫困的关外旗人。(《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帝国晚期中国的历史人口学》)

    此外,通过对比,现代学者发现,至少在1700~185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率,与西北欧和英国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近代中国人口与资源之比较研究》)。

    过去的理论认为,清朝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口过密,使得中国进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境地。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后半页很流行,以至于被人们不假思索地引用,形成了各种“内卷”理论。

    但从历史事实看,人口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人口压力与周期律之间,大概率也是没有关系的。

    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找看。其实这些研究者们经常吐槽诸如“近代性”、人口过剩之类的神话。从90年代开始,这些理论就不断受到质疑,到现在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只不过和主流思路冲突,所以在民间不怎么流行。

    湖南大经师当年反驳过美国人的观点,认为马尔萨斯的理论不切实际,历代的革命与人口并没有必然关联,还笑他们不懂历史。

    这个事情在后来成了他的“黑点”,认为这是他自己不懂历史、不尊重科学的案例。

    不过从现在的研究看,恐怕还是马尔萨斯不懂历史……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马尔萨斯的“世界”,就不是中国的“世界”。

    中原文明本土体系自主发展,路径必然不可能是英式的(反过来也一样)。如上文所说,它会逐渐积累,逐渐发展。

    当农业生产效率足够高,就能养活更多人口,产生更多的“过剩”生产力。这些会推动工商业的发展,走向更进一步的“近代化”。

    但同时,这些变化也冲击着旧有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与传统王朝模式越来越不兼容。到这一步,一般认为就到了变革的边缘了。(《清代自耕农与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发展到清朝中期,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清朝自己了。

    我们之前也论述过,清朝是君主制最后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努力。然而即使洋人还没来,清朝的统治已经出现了危机。思想管制的效果远没有后人想的那么严重(他连弱势的平民女性都管不住……),种种迹象已经显示出严重的统治危机。

    只要这个趋势产生,就是无法阻挡的。按后世学者的研究,直到1791年,君主制和国王在法国人心目中依然有着相当好的形象,然而不久之后形势就急转直下,国王也在1793年初被处决。看起来是突然事件,但种种影响因素都并不突然,所以才导致了矛盾瞬间的爆发。在中国,这种事情就更加简单了。

    即使没有“西方价值观”、“西方思维”,当生产力发展到这个地步,终结君主制和王朝社会,走向近代化,也是必然的。

    (其实当初我写这本书,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这几年下来,我自己也学到不少东西,当初的想法,有些现在看也不见得合适。)

    那中国本土体系,到底缺了什么呢?

    我个人想法,是缺时间。

    自主发展会减少一些毛病,消除水土不服带来的隐患。它比英国方式要更稳健,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副作用。但这个方式也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一百年,可能三百年。而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了。

    很难说英国人到底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但不管再怎么假设,他们就是出现了,大家就是需要个办法应对这个突发事件。这种环境下,也没有其他办法。

    这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瘸子都被我忽悠的站起来了 总裁的律政俏佳人 夫人有恙 久婚成殇 乔薇姬冥修 我给女神当赘婿林阳苏颜txt阅读 木叶:这个佐助不太冷 济世神医 她又见鬼了 穿成年代文里的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