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本^本.神^站.首^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夏洛特回来的时候,小院落中,众人正在忙碌。
他们按照中原的习惯,准备开火做饭。
钱程手里拎着只野鸡,和她们打了个招呼。
这片大陆的餐饮习惯和他们老家差距太大,钱程已经抱怨过很多回。
早先的中原人一点也不喜欢面粉。按古籍的说法,他们是“粒食之民”。礼记就说,那些戎狄才吃粉食。
不过如今,面粉已经不算稀奇了。
然而来到这里之后,本地人的主食还是让他难以忍受。
宴会时他见过的那种面包还算能吃,但这里平时常见的那种深棕色的“黑面包”,简直不是给人吃的。
骑士团的正式成员,能吃到加工过的颜色稍浅的面包。材料里也没有喂马的燕麦,都是正常的面粉,也能咬得动。
他们的庄园里有几个仆人,每天什么都不干,就是筛面粉。
至于夏洛特等人的食物,要更加高级。那种面包已经带上棕黄色了。
使团众人宁愿自己去煮饭。
一开始,庄园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不过有人跟着尝了一回,消息就很快传开了。
离开前,每顿都有骑士跑来蹭饭。
他们自己其实也是没办法。本地人的烹饪技巧,大部分时候都让使团很不满意。
这边的人只知道烤、煮、炸,别的基本不会。钱程对厨艺不太了解,但也知道周朝就有十多种烹饪方法了。毕竟菜肴也是礼的一部分,当年的菜谱,现在还在礼记里。
如今,至少得有二十多种了。
然而这边,连他们习惯的灶台都没有。
烘烤面包和其他食物用的大烤炉,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像他们所处的这种贫穷的乡村,整村就只有一个炉子。
其他人做饭,都是在地上直接点起柴火,上面用架子支起一口锅,把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丢进去乱炖一通了事。
钱程推测,这是黄帝作灶之前的手法。但这里并没有鼎、鬲、甗之类不需要灶台就能使用的早期食器,看起来十分原始。
他听说上古之时,人们就是像这样,在火上架着个陶罐,煮东西吃的。
钱程一直对这些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不但观察,还要绘图、记录,让夏洛特等人有些奇怪。
她们来问,钱程就回答说,这些东西颇有古风,值得重视。
当然,他心里想的,要远得多。
他的学派内,关于复古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歇过。“法先王”、“法后王”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双方都能从典籍和先贤观点中找到证据,也有说得通的理由。是不是应该复古,谁也说服不了谁。
现在,钱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中土的礼器,很多都是食器演变而来。饮食和礼乐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从饮食中,就能看出不少东西。
许多书里,对上古时代的形容通常是很美好的。他读书时,接触到的都是如今的情况,也不可能亲眼见到真正的古人是何种状态。
而在这里,他目睹了和上古时代相似的方式,却一点都不觉得这些农夫悠然闲适、自得其乐。
上古的记录总是不够用,连孔子都感慨“文献不足”。他现在十分怀疑,当今不少学者,对那时的情况有很大误解。
而且问题也不止在饮食一个方面。
如今朝野上下吵得火热的,是与民争利的问题。
朝廷主持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他们征召民间人士,与官吏辩论官营产业应该覆盖的范围和已经出现的利弊,供下一步参考。
钱程怀疑这些事少不了白芷在里面参与。那些文学之士,他基本都认识。只是其中有些并不擅长舌辩,他担心这些人吵起来要吃亏。
钱程十分技痒,他曾经写信给白芷,让她想办法把自己加进去。他保证,代表官营铁业的几个御史属吏,他都接触过,那几个家伙斗起嘴来不是他的对手。
再说,他在士林中的声望也不错,不如选他上阵,让铁官也吃吃憋。
只是信件刚刚寄出,匈奴人就又来例行骚扰。西域的匈奴人并未在之前的战争中受到严重打击,依旧敢来找麻烦。
匈奴人是彻头彻尾的蛮夷,根本听不进圣人之道。见面除了对砍,也没其他办法。
那时,钱程对战争的了解仅限于兵书,也只在打猎时见过血。他第一次上阵,干脆直接吐了出来。
不过防守调度,他还是可以做到的。
边防障塞有一套成文的法令、规则,只要依据规定合理指挥,大部分情况都是没问题的。
只是这回,匈奴人的目标并不是要塞。他们牵制住守军,然后趁乱从两侯之间溜了进去,直奔后方。
赶在堵截的援军到来前,匈奴人劫掠了一处养殖家禽的田庄,把所有的鸡都抢走了。他们见好就收,逃出了边境。
带队支援的军侯不愿放弃,率领众人趁夜出塞追击。他们在当地向导带领下,顺着水源,摸到了匈奴人的宿营地。
匈奴人正在聚会庆祝胜利,有人吹着胡笳,更多的人则围在一起烤鸡,警备十分松懈。没想到吃着鸡唱着歌,突然就被汉军劫营了。
匈奴小头目战死,余部四散溃逃。众人抢回财物,顺手把营地附近放的羊也都牵走了。
谁知有匈奴人连夜走脱,找到当地的匈奴当户诉苦。当户大怒,发誓一定要把羊抢回来……
双方就这样来来回回打了一个多月。等钱程收到回信,会议都结束了。
直到最后,白芷都没让他回去参加,也不知怎么想的。
不过现在,钱程有些怀疑当时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在这边,他恰好发现了一个可以作为对比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