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既付不起建立整 个产业的开销,也无力承担研究改良的投入和风险。但朝廷现在虽然开销很大,这些钱粮还是掏得起的。都护户府现在用这东西方城墙,比好几组、数十名J壮轮班还快。这铁疙癌不用管饭,不会发丰骚、偷懒、想老婆,也不需要休息。 我们这很缺人,给它运燃料和加水.比征发役夫干活省事多了。因为这不是另起产业以谋利.而是不可避免的投入一原本也是需要征发大量役夫的。
单单减少谣役带来的好处,就足够让它受到欢迎了。
总而言之,我不能确定穿越者提供的信息究竟是不是靠谱。而就算这里的人真的发达了,我也不觉得和他们的社会体系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你应该听说过关于海外“天竺”大陆的传言吧?中原的书籍里有一些对那里的记录。 西大陆的资料中也能找到一些。我看到过一则年代未知的传说 .讲述很久以前,一位叫 “伟大的阿禄I”" 的君王渡海征伐天竺的故事。
阿禄山大王对天竺的他们同样有众多世袭贵族,非常重视血统传承和贵贱之分。
他们同样有大量分裂的邦国,并没有一 个统的天子。
他们同样出了许多学者,在各国间自由往来。学者们也同样并不在乎知识的实用性。
最后,他们的宗教氛围也同样浓厚。然而我还从未听说过天竺人建立的霸业。
更何况这东西根本没法学。难道要请回诸侯世卿、把天下折腾得四分五裂、养群自说自话没什么用处的学者、再找个祭司庙祝当头领?
这不是搞笑么。以往讨论礼时,你对我说,周礼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隔了几百年。世殊时异,按照那些旧制,是没用的。而西大陆常年远离中土,人文风士皆大不相同。他们的那套东西,对我们又真的有用么?
要知道, 我们所参加的,是场文明的远征。
在途中.会有人领先, 会有人落后。因为种种原因,原先的优势变为劣势, 劣势转为优势, 同样是可能发生的。
《易》之《乾》日:亢龙有悔。《象》 8 :盈不可久也一这种转化 ,也是正常的。
-时胜负确实重要,但关键是 ,要把行程持续下去。
而这需要长远的打算。我不清楚西大陆是否真的可以崛起,又是否能直领跑。
其实,我也不怎么关心。我们大部分的“老朋友”, 早就已经永远退出这场追逐了。 谁知他们哪天会不会也成为其中一员。
这种事,见过的实在太多了。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因为无论想如何改变,首先需要的都是积累。易经专论变化,而这其实是两个阶段。阴阳演化时,最初徐徐渐进,并不显著,到了一 定程度, 就会彻底变易。 这就是变与化的差别。荀子也说,路上的普通百姓, 积累善行而达到了尽善尽美.就可以叫做圣人。
对天下而言,其实也是样。我对前途很有信心。
吾辈以孔子为先师,-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首先兴学授徒。当年进学时,我遍览先贤事迹,常常思索,为何上古开始,便有圣贤,却一定要等到孔子,才开始广办教育呢?
社说,是因为上古民风淳厚,不教而化。我私下里却一直以为, 这只是学者道家那套说辞,乱吹牛而已。尧舜之时,天下有尧舜,不是孟子说,舜是人,我也是人。本质上,各个时代的人并没有太大差别。想成为贤人君子.都要依靠学习。后来,我渐想通了。
《越绝书》说,远古神农氏、赫胥氏的时候,人们用石头作为兵器;黄帝的时候,人们用玉作为兵器;大禹的时代,人们使用铜;而春秋文器也是一样。最早的时候,人们在金石卜骨上刻字;后来,开始在简牍缣帛上书写;而今,主要的方式已经是纸张了。那时连书籍都叶分珍惜、匮乏, 而受教者绝大部分都只是常人。即使有圣贤意图兴力教育,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等到那些器具完备,就是圣人出而文教大兴了。我算不上圣贤,恐怕也无法开辟全新的局面。不过,为后人多创造一些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刚才所说,这是文明的远征。
划们的每步都是行程的一 部分,都在为后面的步伐提供基石。数不清的岁月里,中原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未来也会一代代这样延续 下去。我希望能尽力将它做好.对先祖负责,也对后世负责。如此.也算问心无愧了。6 S1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再次祝你平安。
(耐信完)
支持.\^完*本*神*站*\^.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