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婚事(第2页)
李迪谢道:“不想小女和小婿的婚礼,竟然惊动了王爷大驾。真就是过分,等我召来杨宗谨,好好的训斥一番。”
八贤王笑道:“我和杨宗谨关系匪浅,理应助他一臂之力。遍观满朝文武,也只有我能做到。”
李迪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请八贤王入内。
八贤王礼物送到,第一步程序算是走完。
六礼的第二步是问名,就是在纳采后,男女双方家长初步达成共识。男方会请大媒人再携带大雁为礼物,前往女方家里,用庚帖抄写女方的姓名和年月日,再带回男方家里。
八贤王在两日后,又到李府见过李迪。李迪郑重其事的将李媗之姓名、出生年月日等书写在庚帖上,闲聊之后离开。
再来到杨宗谨住的地方,等着杨宗谨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书写在庚帖上,然后送到家庙祖宗灵前置放。
不久之后,杨宗谨去皇家道观请道长前来家庙来合八字,得到的结果是大吉。
这就是六礼的第三步,纳吉。
六礼中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叫纳征。就是常说的下聘礼。由男方本族的两名青年才俊担任正函使和副函使,携带聘书和礼书及聘礼到女方家。
杨宗谨家族人丁单薄,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只得从其他家族里找人,无巧不巧找到了弘农杨氏的后裔,担任正副函使。
正副函使携带聘书和礼书及聘礼,前往李府正式下聘。
礼单如下:黑色布帛三匹、浅红色布帛两匹、束帛十匹、璧玉一个、豹皮两张、錦采四十匹、绢一百四十匹、羔羊一口,羊二口,牛犊二頭,酒黍稷稻米麫各四斛。
以上礼品,均用精致奢华的马车,敲锣打鼓送到李府。
李迪痛快收下,还让人给杨宗谨随礼。
李柬之觉得不妥:“杨宗谨这些礼物都是超规格待遇,我们如果还礼。这样似乎违背礼俗,实在不合适。”
李迪却笑道:“你也知道这些礼物超规格,便知道是太后代为送礼。如果我们不随礼的话,就是怠慢太后。”
李柬之这才恍然大悟。
婚约既成,接下来就是第五步,请期。就是男方选定吉日,又请大媒人携带大雁前往女方,告知女方吉日。
八贤王再度驾临李府,并找李迪约下日期。
李迪看这个日期好像太近,问道:“这婚期是不是太仓促?”
八贤王道:“这是杨宗谨的意思,据说是大吉日。宫里的太后和太妃都赞同,想来是十分不错的日子。”
李迪一听,那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吉日定在了六月六日,正是比较热的天气。不过那样也好,总比下雨强。
杨宗谨开始忙活婚礼的布置,但他毕竟是穿越过来的人,并不懂古代婚礼是如何的布置。
好在有人帮他,八贤王派自己的王妃来主持大局。
这一切就水到渠成。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搭青庐。
所谓青庐,就是青布搭成的篷帐。搭的地点在杨府西南角的风水较好的地方。
青庐就是现在常说的洞房,除了举行其他礼数,当晚新郎和新娘还要在青庐完成夫妻大礼。新婚后第二天拆除,也算是一种很奇怪的风俗。据说是自唐代以来传下的结婚习俗,必须尊重。
当然,男人别担心干活的时候会春光泄露,青布帐篷搭的很严实。外围还有男女双方的侍女把守,再外围还有侍卫把守。
根据结婚的礼仪,新娘从正门到青庐需要踏着毡席而行。但毡席短,需要一路走完停下,再把走过的毡席接着放到新娘脚下,再继续走,直到青庐。
正门距离青庐那么远,肯定要接好多回。
这个时候,杨崇勋就起作用了。他直接从外地早早的拉来很长的毡席,从正门一路铺到了青庐。
太妃还帮忙找来一批舞者,准备在新郎新娘走毡席的时候,在两侧跳舞踏歌。
真奢侈!
杨宗谨感觉这种婚礼实在奢华,但是无能为力。
这段时间,他是见不到李媗之的面。
据说李媗之这段时间一直在绣鸳鸯枕头,为婚事做准备。
转眼到了婚礼当日,杨宗谨穿着一身婿假穿绛色公服,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从家庙门口缓步进入家庙。
面对不熟悉的祖宗灵位,杨宗谨焚香叩拜道:“列祖列宗在上,今有不肖后辈杨氏名宗谨,娶吏部侍郎李迪之女、李氏媗之为妻,谨以此事敬告列祖列宗。”再拜起身,以同样的方式离开家庙。
随后到前厅,对父母的灵位再行叩拜大礼,感谢二老的养育之恩。然后向叔父杨崇勋行跪拜大礼,以示尊重。
杨崇勋是在杨宗谨结婚前一晚抵达汴梁,乐呵呵的参加侄儿的婚礼。如果杨宗谨和李迪的女儿结婚,那么他们家族的关系更加牢固。
何乐而不为?
杨宗谨又向傧相谢礼,然后翻身上马,带着迎亲队伍走向李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