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博就像遇到了知音,勉强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却又急不可耐,“快,讲讲看。”
高拴柱却迟疑起来,憋了半天,才低声嘀咕道:“办法···就是有足够的资金,技术,还有···适合的树种。”
还没等孙海博做出反应,王洪元在旁怼了一句,“我说老高,国家以前在这里投钱还少嘛?过去不行,难道现在就行了吗?”
高拴柱呈现一副苦瓜脸,“现在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墒情···比过去更难了。”
“这不就得了嘛。”王洪元不禁摇头叹息,“咱们甘宁是一个穷地方,再没有本钱在这里付‘学费’了!”
孙海博再次向高拴柱投去一幕期许的目光。
高拴柱迟疑片刻,再次鼓起了勇气,朗声表示道:“只要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有机会改变这里的面貌。”
“老高同志,您凭什么?”
“就凭我们塘圭里村人对这片土地的热情!”
孙海博轻轻摇一下头,“老高同志,咱们光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这些年造林失败的经验教训。”
孙海博思忖道:“还是不够。”
“我们···还需要上级的资金和技术的扶持。”
王洪元再次插嘴,“难道过去的失败就缺少资金和技术吗?”
“资金不足,技术也不过硬。”
王洪元质疑道:“难道你怀疑省里林业专家的能力?”
高拴柱毫不含糊,“我当然怀疑他们的能力。他们并没有把我们引向正确的道路。还有,这次提出放弃我们塘圭里,也是一个馊主意。”
“老高你?”
孙海博不动声色,“老高同志,既然您觉得省里的林业专家都不行,还能指望从哪里获取技术的扶持?”
“这个···我自有办法。”
“能讲一讲吗?”
“孙书记,以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技术人才。”
孙海博追问一句,“人才在哪?”
“他···还在大学里深造。”
孙海博呆楞片刻,才苦笑道:“如果那些资深的林业专家都不行。难道能指望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
王洪元顿时一副不屑,“老高呀老高,我还以为你请到了何方的高人呢。”
高拴柱的倔强凸显,“我相信他,早在多年之前,就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陈勇刚趁机刷存在感,“老高,你是指老魏家的新民吧?”
“不错。”高拴柱的眉宇间露出几分自豪,“他不仅是咱们村第一个走出来的大学生,而且是个研究生,专门研究林业和沙漠治理。”
“可人家还没有毕业呢。”
“快了,再经过实习一段时间,他就回来了。”
孙海博却皱起了眉头,“老高同志,既然人家都成为研究生了,还能回到这个小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