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大结局(第2页)
孙海博要离开甘宁的消息,不仅传遍了甘宁县城,也传到了谷良镇以及塘圭里村的造林第一线。
高拴柱、陈勇刚以及魏新民和高鸿博两代治沙人都闻讯赶到县城送行。
此时的孙海博只能坐在一台简易的轮椅车上,面对含泪送别的群众挥手惜别。但面对高拴柱等人时,发出了殷切的嘱托。
高拴柱经过这两年的辛劳奔波,头发已经斑白,尚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他向孙海博表示,经过这两年的努力,抵御沙漠的幼林已经成型,造林也一直保持较好的成活率。相信不远的将来,甘宁以北一定会出现一道坚固的绿色防线。他向孙海博发出请求,等到最后成功之日,一定要回来看看。
孙海博含泪表示,他只要伤养好了,一定会回来,继续与他们并肩战斗。
可是,孙海博最终失言了,由于他的伤情恶化,长时间处于治疗康复阶段,在经历数次手术,不得不摘除了整块髌骨,落下了轻残。他后来被上级组织分配到外省省委办公室担任副主任的职位,
二十年后,孙海博退休了,并且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终于可以闲下来了,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回到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刘艳华这些年一直与他相濡以沫,深知他的心结,为了不让他留下遗憾,支持他再去甘泉看一看。因为他的腿脚不方便,还特意张罗一辆轻型面包车,千里迢迢奔向了甘宁县城。
孙海博在妻子陪伴下,眼望着车窗外的绿绿葱葱的原野,内心不禁百感交集。
到达甘宁县城后,已经是傍晚了。孙海博以一个前任老书记的身份受到了高规格礼遇,被安排在县委招待所。目的二十年的甘宁县城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孙海博流下欣慰的泪水。他与妻子畅谈起二十多年前的甘宁,不时发出唏嘘。
刘艳华特意找来一份最近报纸,关于该地区治沙成果的报道赫然在目。
孙海博难掩激动之情,模糊的双眼无法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只好请求妻子帮忙。
刘艳华佩戴一副老花镜,面对着那篇报道朗朗上口——
甘宁的治沙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共计植树二十八万亩,改造沙漠十一万亩,彻底遏制了葛辛滩沙漠向南吞噬的势头········
孙海博聆听着妻子朗读的一串串数据,喜悦的泪水再一次夺眶而出——
第二天,他们搭乘的面包车终于驶向了塘圭里林场。这一次,孙海博沿途所见,再也不是二十多年前那样光秃秃的黄沙世界了。
很快,一副壮观的景象映入了孙海博的视野。他赶紧叫司机停车,并在妻子搀扶下走下车。眼前的景色就这样尽收眼底。
一片片参天的胡杨林就像一列列整齐的哨兵,挺立在车道的纵深,并与不同年代的胡杨树交相呼应。郁郁葱葱,层层密密,散发出醉人的凉爽。
孙海博看呆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风沙肆虐的地方早已经变成了人间奇迹。他奋力向前走路,非常渴望见到创造奇迹的那些治沙人。妻子阻止不住,只好搀扶着他一步一步迈向树林深处——
呼——
一声刺耳的声音从空中传来,他脸色一变,不好!要起风沙了!
刘艳华赶紧挽住他的胳膊,“海博,快,咱们回车里躲一躲。”
孙海博并没有动,而是竖起耳朵聆听,眼前整片树林相互摇邑着,发出簌簌的声响,听起来是那么悦耳,仿佛是钢琴家奏响一曲绝妙篇章。
孙海博陶醉了,仰头望去,那些挺拔的胡杨树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始终坚挺着不屈的头颅,相互呐喊着,直接向恶劣的大自然宣战。
《全书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风沙猎猎胡杨林 (.org)”查找最新章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