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爷爷很是睿智慈祥,把手上的果子剥好给了卜羲朵,又招呼了阿大,才告诉卜羲朵,说他从邻近寨子访友回来,路上看见一队倭人往米壳田的方向去了,不知道要做什么,提醒卜羲朵注意。
闻言,两个年轻人都皱了眉。
阿大怀疑道:“那些汉|官究竟会不会管这事?”
卜羲朵倒是不在乎这个,“他们管不管都不紧要,在我们寨子的土地上种忘忧花,我肯是不能不管的。但要是他们管了,我们也轻松一些。”
阿大似是不大服气,却没反驳。
“走”,卜羲朵说,“我们去通知汉子们看顾好寨子,近来不要轻易出寨。”
这日一大早,趁着晨光大亮,袈山寺的大殿上举行了迎宝典礼,那长老领着和尚们十分虔诚地念着佛,面向启元帝与顾缜跪着,谢九渊双手托着自己捞上来的金刚降魔杵,一步步走到佛前,在蒲团上跪地拜了三拜,然后恭敬地将金刚降魔杵供在架上。
他那头白发的来由实在是诡异,又为他莫名添了威仪,亲眼见证他出水白头的官员们都对着佛像跪得结结实实,没几个心里不虚。
文谨礼半闭着眼,他今早本想去见先帝,却被宿卫拦了个结结实实,说是启元帝已将两位圣人送往另一桃源养老,他是不信先帝会乖乖听顾缜的搬走,但那些宿卫再不听他威胁,根本靠近不了,据说昨日放他们靠近滚泉的宿卫已经被罚了,而且罚得颇重。启元帝忽然换了面貌手段,叫他有些猜疑。
而京里传来的消息,他那个儿子,似乎也有些不太一般的动作。
不知是不是先帝唤起了他心中的恐惧,文谨礼对着佛像一拜及地,竟是生出些“我老了”的颓唐心思。站起身来,又把这点颓唐咽了下去。
典礼完毕,顾缜便宣布入暑天热,延迟回京。
文谨礼心急着想回京查儿子的动作,顾缜却一脸认真地反驳,说文相这把年纪了,最是不宜奔波,若是文相暑天上路、出了什么差池,朕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先帝?
启元帝这话一说出口,其他官员立刻都夸赞起启元帝体恤臣工,尤其是礼部尚书梅子期,文谨礼觉得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梅子期竟然厚着脸皮,大言不惭地说:“师相能得陛下这般体恤,臣这个学生也心中宽慰,与有荣焉。”
大家这么一哄,事情就定了下来,文谨礼心中气个半死,后悔怎么就没让梅子期死在江南,可是现在后悔也晚了。
顾缜回了禅房,换了轻便衣裳,和谢九渊一起查看公文信件。
两人理完了京城线报,顾缜便叹了口气,谢九渊握了他的手,给他支持。
之所以放任文崇德,任他将刑工二部彻底打造成文党天下,甚至任他在礼部、户部和吏部的清吏司都安插了人,就是因为,文崇德接下来要做的事,是要进一步加强盐|铁专卖,并修建大型海船,重启对外贸易。
他想敛财,想让民间生怨气,而启元帝要做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秦俭秦尚书如此小气,有部分原因也是国库着实吃紧,先帝末年肆意享受,所以启元帝登基后,连年涨田赋商税也是迫不得已。
更何况,如今的启元帝与谢九渊都知道,接下去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对外交流是必须的,因为当年的抗倭战场,倭人手中的西洋枪||炮比大楚军|器|局火||力强劲数倍不止,而文党的贪墨更是使得军|器|局出品的枪||炮良莠不齐,每十数中能用者不过五|六,才令那么多大好儿郎填进了抗倭的无底洞。
只是,增|税就是与民争利,自然会令民生更为艰难,这事是不是文党来做,对外名声自然大不相同,可扪心自问,顾缜心中无法不生出愧疚。
谢九渊宽慰他:“现在做这些事,为的是大楚安定,待以后,再还富于民。”
见谢九渊不用说就明白自己的心思,顾缜松了松眉头,看向他,怀念道:“我们以前说过,待大楚安定了,就开放贸易,还要海路畅通。可惜”
谢九渊不让他说下去,似是承诺一般说道:“那这辈子,我们就来实现它。”
作者有话要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重生之君臣 (.org)”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