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秦,大抵是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郡县乡亭里什伍,皇权下县,直抵每家每户。
一亭就是一千户人左右,一个乡就是一万户人左右,一个县就是十万户左右,一个郡就是百万户左右。
这个时候读书人很少,一千户人,能有数十人上百人读书就已经很好了。
咸阳是都城,读书人最多。
官学试点,初级启蒙官学从亭开始建设,每一个乡建设一个中级官学,而高级官学建在城中,比如县城,郡城,只是规模不同而已。
初级官学面向6到10岁阶段,负责启蒙教学。
咸阳,青竹亭,有一千余户人口,每户人口平均有8人,也就是整个亭有近万人。
铛铛铛!
青竹亭,各里之间锣声响起,各里长都在负责挨家挨户喊话。
“都听好了,各家各户中,九岁,十岁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送到亭中的官学接受启蒙学习。”
“大家放心,亭中的启蒙官学,不收任何钱,免费启蒙读书,学完了毕业,毕业后还想继续读书,就可以去考乡上的中级官学。”
虽然初级官学面对6到10岁的孩子,但是刚刚试点,教谕和学堂都不够,又是强制启蒙教学,因此只能暂时分成几个阶段,先让九岁,十岁的孩子上学。
之所以免学费,那是因为你收学费的话,就没几个百姓会出钱让孩子上学,在家里帮忙种地不香吗!
所以才尝试免费启蒙教学,教小孩子基本的识字,识数,善恶观念,忠君爱国等等。
内容不多,学得快可以早毕业,学得慢,最多也只能学一两年。
中级官学,高级官学就不是免费的了,不然朝廷暂时负担不起啊!
“里长,我家娃十岁,快十一了,能不能不读书,他在家里能绑着种地,去年收成好,今年我们想着多种点地。”
“是啊,读书有啥用啊,那都是高贵的人才做的事情,我们还是踏实种地吧。”
“就是,我家娃最笨,不能读书的。”
“父亲,我很聪明的。”
“给我闭嘴!”
许多百姓不愿意送孩子读书,那样会少一些帮忙种地的劳力。想得都是多种地,吃饱饭不香吗,读书能不挨饿?
“读书是好事!”
“是啊,现在日子开始好了,可以让娃读点书了。”
也有开明的,想的远的百姓,但只是少部分。
“不行!”
里长板着脸:“这是朝廷的规定,必须遵守,否则会有惩罚。”
众人鸦雀无声。
这时里长露出一点笑容:“放心,朝廷专门为你们考虑了,农忙的时候放孩子假,让他们尽量回家帮忙,如此,你们该放心吧?”
里长也是苦口婆心了:“不用交任何钱就可以读书,这是皇帝陛下对我们的恩赐,说不定将来就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机会……”
亭的初级官学,乡的中级官学,都没有住宿,早上来,下午回去。
古代百姓一日两餐,早晚各一次,因此不用考虑午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