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迷失的心(第2页)
平常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人对心的认识,本身就是矛盾、模糊不清的。当我们实际去寻找“心”时,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它;可是一旦执着起来,它便主导着我们整个身体、语言。而我们纯洁的善念大部分时间都被“自我的执着”所遮掩了,需要长时间用强迫的方式使它从内在散发出来。所以,对于被自我所主导的身口意,如果不时时加以明察,往往会被我执所欺骗。例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某种理念是为了他人或其他众生着想,也符合佛陀的教义,可是因为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没有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在,往往变成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私欲而做,造作了不如法的行为而尚不自觉。人心愈往自己的利益发展时,就愈不易行善;心里愈为他人着想时,超越自我以后,人心的本善就较容易产生出来。但,往往我们的心会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和行为,这些念头和行为就是所谓的恶,这也是我们所要提升的地方。对于无记的状态,我们当然希望让它成为善的念头,但重点还是在控制住恶的部分。
你有没有反省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身为一个人该尽的职责?就佛教徒而言,在做一个好的佛教徒之前,要先做一个好人;不能做一个好人,讲太多宗教上的大道理也没用。现代这种佛教徒实在太多了,道理说得很多,反观自己的时间却愈来愈少。我们很少有机会反过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到底在做些什么,自己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身为一个宗教传播者、社会教育者,或是社会关心者,不管是法师还是老师、教授,也应该重视确确实实地观察自己。
常常观察自己的心,就有办法改变不好的习性,使心灵中沉沦的部分往上提升。仔细观察后,对我们比较实用的只能是:我们不喜欢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我们喜欢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这样去对待别人。有了足够的爱心,更要有足够的智慧来付诸行动。很多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除了物质跟学问以外,他们还落实善的教育,绝不只是爱的教育。要提升人的心灵,必须知道用爱的教育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用善的教育来导正他们,如此,他们才会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迷茫,在种种人生转折的选择点时常会感到无助。对于这些看不清方向的迷途,我们常用逆境来比喻它们。其实要谈到迷,原因不在于眼前的抉择或方向,而是心迷失了本真。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于是不停地去抓、去寻、去争。可是心灵的本真就是淳朴无染的。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在心灵被垢染的前提下,于是不停地忙呀忙,但是内心本来渴求的平静也在提醒我们,该放慢脚步了。这种内心矛盾的独白,是会让我们有所迷失,也常会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所以,佛法的智慧就在告诉我们问题的根本在哪里,生活的一切困境都不是问题,关键我们需要让迷失的内心还原它本来的面目,让那层垢染能被清净,这样一切外在的忙与不忙,都不会让我们迷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