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的方式很多,重点是在心灵层面上。一个人,特别是在年纪大时,在家居士、大修行者都一样,随着整个“四大”的衰弱,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一样,老年人也很需要别人哄。前提是关怀者必须有颗善良的心,常常用心地以语言的方式,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和父母常常有心灵上的沟通,讲几句好听顺耳的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大损失,或是用心选购一些贴心的小礼物也很能表达关怀之意。可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以老年人的状况来说,物质上的温饱不需要太多的花费,而心灵上的照顾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时常塞一些钱给父母,却让他们孤苦伶仃地生活,到最后面临病痛时也都没人照顾,这不是真正的关心。他对你的所作所为虽没有明说,却会对你怀有怨恨地离开这个世间。
所以,临终关怀应该延长到一个人的一生中,因为自己现在对长辈的所作所为将会变成子孙们的榜样。如果自己现在做得不好,未来孩子们也会学着自己的作为来对待自己,到时候就不能埋怨孩子不孝顺,因为他看到你就是如此对待长辈——没有一个好的表率让他学习,怎么能怪他们呢?亲友活着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多多付出关怀,特别是当他们在病中即将进入此生最后的过程时,不要有刺激他们的心态或行为出现。很多人认为,在病人罹患不治之症时,早一点告诉他事实可能对病情会有帮助。很多医生也有这种观念。可是,从我与病人接触的经验发觉:很多人对自己能活下去抱有很强烈的希望,如果我们提早告诉他病痛将会带走他的生命,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会打击他强烈想活下去的愿望。所以这需要很多的善巧。
最重要的是,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能让他们从内在认同我们的慈悲,并不是侃侃而谈的道理。当他们产生信仰之后,为了让他们明白如何取舍,才是讲道理的时候。
特别是一个已接近死亡的人,真的很无助,因为他知道今生一切的财产他无法带走,也知道这一切对他没有意义,可是又放不下这种执着。当他对亲戚朋友,包括在前面的你,都会有执着时,就一定要安抚他,告诉他家人的关心:一方面希望他能够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让他放心家里的一切。当眼睛看物比较模糊、耳朵开始有幻听或者听不清楚你的声音的情形发生时,他就会相信他真的要往生了;那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事实,要他放下家里的一切,因为对家人、亲戚朋友、现实世界的执着,现在对他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他精神上的信仰。如果信仰佛教,那就要他忆念佛陀。如果有其他助念者,希望能够以他的善念跟助念者的加持力结合在一起。这时候,要不断地开导他,可以让他放下执着。
很多时候,临终者虽然知道自己要往生,可放不下家里的一切财物,放不下孩子。我见过一个全身瘫痪的母亲,躺在床上,还执着地挂念儿子还没结婚。这种执着对他们并没有意义,可就是放不下,我们要尽力让他们放下。在其过程中,他在精神上会有强烈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失落感存在;他的眼睛已无法看到你真实的面目,前面站一排排的人也没有用;耳朵的听觉消失了,你用语言在旁边安慰,他也无法听得清楚……这时候,家人或亲戚朋友在他的旁边,要用手去触摸他的身体,摸摸他的手,或者摸摸他的额头,让他感觉你就在他的旁边,来帮助他度过这最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