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下来的秦淮茹,也能理解了。
经过自己的棒打下,棒梗能变好,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薅羊毛也不能只在一只羊身上薅,薅久了还不薅秃了皮吗?
“棒梗起来吧,你去你二师父家跟你二师父说今晚上过来团年。”
棒梗一听赶忙起身,嗖的一下就跑出了屋。
“淮茹你叫赵小伟过来干嘛呀,那家里又得多做些菜。”
贾张氏是有点不理解的,毕竟赵小伟来吃那就是白吃,可不像傻柱与一大爷一家。
对了聋老太太也不白吃,今晚肯定还要给小辈们红包呢。
秦淮茹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聪明人不愿意跟傻子讲话了,因为“太费劲”了。
“婆婆,你自己想去吧,所以这个家不能你来当家,你当家连棒子面都弄不到吃的。”秦淮茹说了一句贾张氏就走出了屋,打算感受一下外面过年的气氛。
……
在这个时期四九城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们就会在大街小巷中唱跳起欢乐的过年歌谣,显得过年更加的有气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
小叭狗儿,戴铃铛,稀哩哗棱到集上。
买个桃儿,桃儿有毛。
买个杏儿,杏儿又酸。
买个沙果面蛋蛋。
小叭狗儿,上南山,拾大米,捞干饭。
爹一碗,娘一碗。
气得叭狗儿白瞪眼。
……
亲家亲家会擀面,擀到锅里团团转,公一碗,婆一碗,案板底下藏一碗,猫儿过来舔舔碗,狗儿过来砸了碗,耗子过来吱儿吱儿爬上碗。
秦淮茹看着小当与槐花一边跳一边唱,真的是格外的喜庆。
秦淮茹走到四合院外,看到胡同里各家各院贴着的红红的春联,那年味一下子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
鞭炮声,此起彼伏,啪啪啪啪啪——
显得格外的热闹与喜庆。
过春节就得放鞭炮,显得热闹。
再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样子,追逐打闹,太让人欢喜了。
在外人的眼里秦淮茹是三个孩子的妈,可是在魂穿而来的秦淮茹眼里,自己可是一个孩子也没有。
自己这叫作穿影视剧了,也算穿书吧。
说难听点,说不定这些人就是纸片人。
不过秦淮茹也很喜欢这样的经历,让自己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大集体其实也很好,没有那么多的渴望,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只剩下了吃饱饭生个娃带好孩子养个老了。
傍晚。
聋老太太对着镜子照着自己的新衣服,脸上露着笑容……
“嘿,真精神呀。”一大爷正好走进来夸赞了一句。
“是啊。”
聋老太太也高兴。
“嗯,他们怎么还不过来啊。”聋老太太等不及了,作为一个老人谁不想子孙满堂呢。
可是现在的她,就只剩下她一个了。
如果没有一大爷一家照料着,如果没有傻柱关心着,她的日子也不好过哟。
“老太太,给你商量个事啊,今晚上的饭啊,在淮茹的屋吃,您觉得合适吧。”一大爷笑着向聋老太太走去,并提高了音量怕老太太听不太清。
“好,剩下的菜全留他们家。”
“他们家人口多。”
聋老太太一听就明白了一大爷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了。
这是好事,一个大院里的人互相帮衬。
一大爷一听心里也高兴,老太太明白自己的想法。
“来,老太太我背你过去。”
“不用,不用。”
“我这腿呀,差不地的好了。”
其实老太太心里也有数,一大爷人对,人也好,但是岁数也有那么大了,自己怎么能让他背呢。
不过换一个人就不一样了,比如傻柱。
人年轻,精力旺,就得他背。
还别说,说曹操曹操就到。
何雨柱笑着就跑了过来:“嘿,老太太都能走了。”
聋老太太一看傻柱来,赶忙就说脚痛,说自己脚崴了,还没好。而傻柱呢也愿意背,不过傻柱也看出来了,这是老太太装着呢。
“我就装,孙子。”
“你这不是装孙子,你这是找孙子呢。”
“哈哈哈哈哈……”
一大妈早就跑到秦淮茹家帮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