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微笑着点了点头,开始捏着叉烧包。
“我对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也挺有兴趣的。”
根据袁州所知,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也就是后世开封第一楼里,久负盛名的灌汤小笼包的前身。
开封第一楼的灌汤小笼包,是根据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和薄皮春茧包子,以及灌汤馒头演变而来的。
袁州当初还和师兄秦歌,专门去开封第一楼吃过他们家的灌汤小笼包,的确有独到之处。
“不过山洞梅花包子有山洞梅花包子的好处,但咱们家做的叉烧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袁州边和宋五嫂讲解着制作叉烧包的要领,边询问着东京城里,还有没有其他的包子铺竞争对手。
宋五嫂目不转睛的盯着袁州手上的动作,在跟着学习包叉烧包的同时,也缓缓开口说道:
“太学馒头是东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包子,据说神宗当初巡视太学的时候,曾经见过太学生分食包子,于是就上前品尝了太学馒头的味道。”
“神宗品尝完太学馒头后赞不绝口,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所以太学馒头也很出名的。”
“只不过太学馒头,只供应给太学生和某些达官显贵,咱们寻常老百姓也只是听说而已。”
宋五嫂的学习能力很强,在袁州可以放慢速度的教学之下,很快就掌握了做叉烧包的要领。
竟然还像模像样的做出了雀笼形状的包子,叉烧包的形状看起来也精致可爱,和袁州的叉烧包类似。
“大郎,除了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和太学的太学馒头之外,就只有御廊西街的鹿家包子和蔡太师府里的蟹黄包子咯!”
“要是咱们家的叉烧包做得好,说不定也能在东京城里的包子行当里,占据一席之地呢!”
“大郎叉烧包,听起来就很吸引人!”
袁州扯了扯嘴角,他对这个名字可不感冒。
“还是叫袁氏叉烧包比较好,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有种扑面而来的创始人气息,比起大郎叉烧包要好听多了。”
袁州和宋五嫂闲聊之际,手上也没有闲着。
很快,桌案上就出现了形状相似的雀笼状叉烧包,要是上蒸笼蒸熟以后,肯定会裂出漂亮的开口。
叉烧包和寻常的包子不同。
其他包子讲究不露内馅,而叉烧包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蒸出来是需要露出漂亮的开口才行。
所以在包叉烧包的时候,必须要用特殊的手法将叉烧包给合拢,制作成三角形之后再捏成雀笼状。
“宋五嫂你还学得挺快嘛!”
袁州夸赞了宋五嫂两句之后,就将剩下的面剂子都交给了宋五嫂来练手,自己则是去分豆浆点豆花。
“这些包子就交给宋五嫂你负责了!”
“等会儿直接上蒸笼蒸熟就行,大致时间和蒸炊饼差不多,宋五嫂你看着把握就可以啦!”
宋五嫂见袁州竟然将蒸叉烧包这么重要的步骤,丢给自己来处理,心里也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大郎不愧是要做大事的人啊!”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郎这豁达和洒脱的心性,比起樊楼里的那些主厨要厉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