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长安街上,王猛看到街上孩童还在嬉戏玩耍,突然想起了还远在嵩山的妻儿。如今自己已经离开她们三年,也不知道她们过得怎么样。以前还没有安定下来,不便把她们接来,如今既然已经在长安做官,是该想法子把她们接过来了!
回到住处,王猛找到李化商议道:“师兄,如今为弟在长安已然安定,想把在嵩山的家室接到长安来,不知师兄可有什么好法子!”
李化道:“如今嵩山地处燕境,洛阳又已归晋,若要大举越境,恐有难处!不过如今时局也不算太乱,若是扮作商旅,应当可以安全到得长安!”
王猛也知这事暂时还记不得,须得仔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才行,于是对李化说道:“既如此,还是等些日子,待一切准备妥当,再派人前往接应!”
李化看出王猛的担心,说道:“以愚兄所见,若要使其万无一失,当请陛下选人前往护送,昼伏夜行,可保无虞!”
王猛闻言,说道:“刚任国枢,便以己之私而劳国,非所以劝君也!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化见王猛如此说,也不再好劝,便摆弄起他最近钻研的小东西,不再说话!
王猛回到房中,又想起今日在中书省中所见种种弊端,压积在心头,久久不能释怀。于是他拿出纸笔,动笔写道:
“臣启陛下:臣今首到中书,得见秦政之机密,深以为弊。若政令不改,臣窃为陛下忧之!臣闻‘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水者,民之谓也;舟者,国之谓也!水静则舟行无阻,亦民安则国家稳久。
而今日之秦民,食不得果腹,衣不得暖身,此岂民安之兆邪?臣思何以致此,盖由农桑之不举;又思何以百姓皆在,而农桑不举邪?盖由赋税过重,民不堪其负,故皆不愿务农桑。
农桑既废,若遇邻国来攻,食无粮,穿无衣,臣不知陛下将何以御之!故为陛下计,当轻赋税、减徭役、劝农桑。使天下之民皆慕于秦,则陛下可高坐矣!
臣又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之所向者何也?安也!何可谓安?民食有余粮,衣有余布,欣欣然诵政令者,臣以为可以称之为安也!秦民既安,假使燕、晋之民不安其政,则皆向慕而来,秦既为民所向,天下亦囊中物耳!
臣中书侍郎王猛谨上!”
写完关于劝农桑的奏章之后,王猛似乎觉得还有些不够,便又拿起本奏章开始写道:
“臣启陛下:臣闻政令始下,而民慨然而遵者,非只政令之善也,亦吏之称职也!借使政令虽善,而遇恶吏,不达于民,则善亦无用也!臣闻‘上通下达’则国无遗善,‘欺上瞒下’则恶满天下。
欲有‘上通下达’之政,则应择善吏以循抚百姓;欲去‘欺上瞒下’之人,则应除冗官、罢恶吏!
欲得善吏,则应使举荐以实不以虚,任用以德为上、才为次,才尽其用为上,才勉为用者次!欲去恶吏、冗官,则应行考功,使任职而政绩著者留之,任职而无为、有恶名者去之!
臣又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本善也,但使得良师而教之,未有不可成才者也!
故欲使国有无穷之善吏,则应广立学校,遣博学大儒以教之,国中俊秀,必向慕往学!当国有所需,亦可择其善者而任之,此万世之业也!
臣中书侍郎王猛谨上!”
写完这个奏章,王猛感觉暂时应该足够了。等到国富民安,到时也许这些贵族豪强也都慢慢收敛了!王猛看着这两份奏章,心中满怀期待,似乎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改变后的秦国会是个什么样子!
可是慢慢到了夜间,王猛感受到这夜的寒冷,心中又不禁的想起了远在嵩山的家人,自己在这长安城里尚且感到孤寂寒冷,她们的处境又怎么会好的了了。王猛忽然发现自己再也等不下去了,于是再次提起笔写道:
“臣启陛下:臣离家远来关中,已度三秋,思念之情,至于骨髓。今蒙陛下恩宠,官拜侍郎,固应夙兴夜寐以报天恩。然臣家小妻儿为避战祸,宿于山林之中,备受风霜之苦,臣心实所难忍!
故愿陛下赐臣假两月、良马一匹,使臣得往嵩山,接家小妻儿俱至长安,以慰臣拳拳之心!
臣中书侍郎王猛拜上!”
第二日王猛便将三本奏章呈上,然后回到中书省办公。
刚刚成为天王的苻坚,这时正在未央宫中的宣室殿中批阅奏章,看了好多本都是无关痛痒的闲言,心中有些憋闷。然而这时看到王猛上的奏章,心想王猛刚上任便要给自己出治国之策,心中不免有些高兴!
可是等他翻开一看,却是请假到燕国接人,这就让苻坚有些不高兴了,这才一做官,便想着衣锦还乡,自己是不是看错他了!一气之下,所幸将奏章仍在了一边,然后又准备看下一本!
等他拿过来一看,发现还是王猛的,已有些不想看了。但是又想自己立志做一个明君,还是看看吧,也许这一次他不会让自己失望呢!拿起看完之后,连连大笑,把这周围的太监都看呆了!
苻坚也不管他们,继续看下一本,仍是王猛的奏章,苻坚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看到王猛为大秦社稷思虑如此,不禁对自己刚才的态度有些懊悔!便开始思考到底应不应该准王猛回嵩山呢!♂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