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宋人士兵使用的枪械更新后,整个原住民部队的武器配置也需要随之更改。
达尔文之战过后,宋人抵抗军从全澳范围集中至西海岸澳华军控制区,于是渣胚将各地宋人抵抗组织成员精简整编过后,形成了三个没有火炮、没有机枪的步兵团,全员仅装备了缴获的李-恩菲尔德长步枪。
当时渣胚的想法是用大量宋人弥补现代士兵人数不足的缺陷,用他们来进行治安维持、填补战线等辅助工作。和白人正规军进行野战还是要第三装甲旅的机械化部队来干。
可是当澳华军控制区从西部地区扩大到东部后,野战部队的数量便开始捉襟见肘,尤其是最能打的现代渣胚部队数量稀少,经常被拆分为连级部队和白人团、旅甚至师级部队硬碰硬。
堪培拉战役是原住民部队的首次参战,可是这场战役打主力的是炮兵和空军,步兵基本一直都在看炮兵大爷们放烟花。
真正让现代人开始重视原住民部队作用的还要属巴瑟斯特城的巷战。由于进攻悉尼的澳华军西路部队与薪西兰陆军主力在巴瑟斯特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机械化部队不得不被拖入巷战。巴瑟斯特河流从城市中穿城而过的特殊地形又导致了以机动能力见长的现代部队无法向侧翼迂回,只能沿公路桥从城市内部正面突破。
为了避免现代士兵的大量伤亡,安全区不得不将一部分现代武器下放至原住民部队,并将他们安排到一线和薪西兰正规军打巷战。谁成想,凭借着一股血勇和对澳洲殖民者的仇恨,这些宋人原住民居然悍不畏死,和训练有素的白人打得有声有色。
正是因为宋人向渣胚展示了他们的巨大潜力,才使得现代人员决定彻底改造原住民部队,让他们能够承担起进攻主力。
由于宋人缺乏高级军官;渣胚目前也无法生产师旅级的大口径火炮装备给宋人,因此原本的宋人步兵团编制被打散,重整为连级部队,准备3到5个连配一个现代机械化连承担一个方向的作战任务。
一个新编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1个武器排,1个连指挥部共201人。
连指挥部编制如下:
·1名连长(上尉),装备mp3冲锋枪;
·1名副连长(中尉),装备mp3冲锋枪;
·1名军士长(上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军需官(中士),装备m1李短步枪;
·1名通讯官(中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文书(下士),装备m1李短步枪;
·1名军械师(技术中士),装备m1李短步枪;
·1名司号员(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4名通讯员(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1名勤务兵(列兵),装备mp3冲锋枪;
·1名司务长(上士),装备m1李短步枪;
·4名炊事员(上等兵),装备m1李短步枪;
·3名帮厨(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3名战地卫生员(技术上士),装备贝塔手枪。
。
一个新编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指挥班,共46人。
指挥班编制如下:
·1名排长(少尉),装备mp3冲锋枪;
·1名副排长(上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军士长(中士),装备mp3冲锋枪;
·2名传令兵(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5名步枪手(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12人步兵班编制如下:
·1名班长(中士),装备mp3冲锋枪;
·1名副班长兼掷弹兵(下士),m79榴弹发射器和贝塔手枪;
·4名步兵手(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2名小队队长(下士),装备m1李短步枪;
·2名机枪手(上等兵),装备mg2轻机枪和贝塔手枪;
·2名机枪副射手(列兵),装备m1李短步枪。
武器排下辖机枪班、迫击炮班和排指挥部,共39人、2辆马车、2艇机枪和3门迫击炮。
排指挥部额外包含4匹驮马和两辆运输马车,编制如下:
·1名排长(中尉),装备mp3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