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了一半的郡兵,带着战利品上路之后,萧冠那边派出的工匠,也几乎前后脚到了寨子里面,在萧信的指挥下改造这里。
寨子外面的耕地虽然不少,却并没有被他放在眼里,主要还是附近相当的平整,而且还有着丰富的黏土,交通条件也相对方便。
这些工匠到了之后,在萧信的指挥之下,带领着留下来的数十郡兵,开始砍伐附近的一片山林,制作了一批规格相等的模具。
想要建设一个炼铁产,哪怕是产量极低的小高炉,首要任务就是烧制耐火砖,否则点火之后你的炉子就倒了,那还炼个屁。
虽然没有专用的压力机,不过附近找几块相对平整的大石头不难,把运来的材料搅拌之后放入模具之中,再用人力把大石头抬上去,直接放在模具上照样能压实,顶多就是效率上稍微差了点,好在需要的砖头数量也不多。
趁着耐火砖压制完成,放在露天晾干的时机,萧信又指挥这批人,在一片比较陡峭的斜坡上,挖出来一个差不多一人高的平台,在平台上开出一条能让两个人并排走的沟,最后盖上木板和土层,一个简易砖窑就算完成了。
在这个台子中间放上木炭,再把晾干之后的砖头交错码放在木炭外面,围成一个有着无数通风孔的圆形矮墙,最后用普通的黏土再砌一道围墙,把码放好的砖头夹在中间,就可以利用之前留下的洞口,从下面去点火烧制了。
说句老实话,虽然已经做过好些次实验了,但是之前就已经强调了无数次,实验室制备和大规模生产是两回事,现在的萧信其实和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没啥两样,都是说就天下无敌,真的做嘛,现场照样是错漏百出,搞得一片狼藉。
还好,他拿出来的是全新的技术路线,除了他之外,谁也不知道正确的流程是啥,哪怕是他的指挥出现了错误,也没有人能够发现不对,就更加不可能帮他指出来了,只能够乖乖在他的指挥下的折腾,还以为这是什么必要的手续呢。
磕磕绊绊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第一炉耐火砖总算是到了该出炉的时候了,指挥工匠拆开了外面的黏土之后,萧信的心就直接凉了大半截,因为火候掌握的不是很好,一大半的砖头看起来都烧变形了,挨个搬出来检查之后,合格品不到一成。
然而看着那些砖头,他的心中反倒放下了大半的担心,因为这才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些随便拿着点一知半解的东西,让啥也不懂的工人直接开工,最后还能顺利造出合格产品的情节,本来就只存在某些必须不带脑子看的书本里面。
之前就说过了,萧信相信科学却不迷信科学,而科学就是一种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的方式方法。
所以他再接再厉,指挥工匠继续压制新的耐火砖,每一个环节都更加注重细节,果然之后的两炉成品率就高了不少。
大致计算了一下,发现合格的耐火砖差不多够用之后,萧信又指挥这些工匠,去隔壁的山坡上面,挖了一个全新的窑洞。
之前的这个办法,算是土法之中都很土的办法,烧制耐火砖的效率本来就很差,唯一的优点就是要求低,修建起来很容易而已。
第二个砖窑就正规了许多,地面和底下架火的那个洞都是用砖头砌成,整个砖窑更加坚固和稳定不说,进出的时候也更加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