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海军部,舰政设计局。
RN(中华民国海军)是中国目前唯二的海上武装力量(还有海上国民警卫队,但后者倾向于缉捕海上走私和武装偷渡),承担着一万多公里的海疆保卫任务。它的战斗力是强是弱,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虽然国民政府已经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批准了建造20艘驱逐舰、10艘轻型巡洋舰、3艘重型巡洋舰、20艘潜艇、1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航空母舰的造舰计划,但并不代表这就没有困难了。
北伐结束后,江南造船所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拓宽了船台、购置了新式设备,还花费重金从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海军强国招徕了一批素质较高的船舶设计师和技术工人,使得造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这次它要承接的订单,却是这个国家的第一条航空母舰。江南造船所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
之前曾经说过,『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海军的再武装化,因此失去了需求的海军工厂纷纷破产倒闭,大批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失去了工作。
意大利虽然是战胜国,但因为处于“海军假日”中,它不能通过和进行任何大规模的造舰计划,所以造船业同样不景气。
中国因为实力弱小,没有让海军休假的资格,所以它可以穷尽所能扩张它的海军力量。德意日等国的休假期,正好让它捡了空子,趁机挖了一批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到中国来服务。
德国政府很看重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尤其是在海军方面。KMS(德意志帝国海军)和RN都有一个强大的假想敌,而德国却不能光明正大的发展海军力量,因此自然把目光放到了中国这里。
在国民政府与合步楼公司签订了『中德工农业原材料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后,维多利亚公主向布洛姆·福斯公司提议,中德合作已经步入正轨,为了避免被英国人发现我们在再武装化,我们何不在中国设立一个研究所呢?
不仅是布洛姆·福斯公司,像德意志造船公司、莱茵钢铁公司、亨舍尔、梅塞施密特、容克斯公司和西门子电气公司等,都对巨大的中国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正在竭力进行工业化,需要无数的钢铁、混凝土、工业机械和精密仪器;国民革命军力图打造一支现代化的一流军队,质量可靠又先进的武器也少不了要从国外进口;“国民汽车计划”则能让保时捷、大众、奔驰和BM等汽车公司都分一杯羹。对它们来说,中国就是一块儿遍地都是黄金的处女地,广袤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只要能打进去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几大造船公司和RN开始了最初的合作。
………
不过毕竟德国设计师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设计过大型军舰了,他们的思路已经很落后,不能再很好的满足中国海军的需要,所以很多时间里他们都在向他们的意大利和英国同行们学习。
意大利设计师和英国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很能得到中国海军的青睐,他们最初的成绩,在中国海军从日本买来的“海风”级驱逐舰上进行了多项修改,形成了中国海军的第二型自造驱逐舰——“1924”型驱逐舰(日本海军代号“海日”级)。
法国设计师和美国设计师也不甘示弱,他们很快也拿出了自己的成绩——“宁海”级轻型巡洋舰(此“宁海”非彼“宁海”)和“中山”级重型巡洋舰。
与此相比,德国设计师的存在感就弱了不少。
不,还有更弱的——日本设计师和苏联设计师。
日本设计师主要出于民族因素。愿意接受中国国籍并且为RN一心一意服务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有些人就是日本军部派来安插的间谍,所以即使是表示归顺的日本设计师,中国也没有敢重用他们。
至于苏联设计师呢,虽然是苏联派来援华的,但苏联设计师同样缺乏大型军舰设计经验,所以也被打发去向同行们学习(实际上似乎是来偷师学艺的)去了。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儿,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苏联和德国设计师学到了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来到中国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不虚此行。
至于中国,它得到了一些愿意留在本国的外国设计师之后,便开始了航空母舰的建造准备。
当然,作为过来人的欧阳云舒和伊莎贝拉当然知道现代航母长什么样子,所以她们对舰政设计局的方案提出了一些硬性要求:
一、使用封闭式外飘艏,球鼻飞剪造型,方形艉;
二、双层机库、半封闭设计,载机量不小于60架;
三、航速不小于28节,续航力不小于3500海里/1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