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队就这样耀武扬威地开进了苏台德地区,占领了卡罗维发利、克罗姆洛夫等城市,并且受到了当地居民自发的夹道欢迎。
之后,英法两国与德国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双方表示将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张伯伦因此对迎接他的人们宣布:我们与德国已经达成一致,整整一代人的和平已为我们争取。
然而,德国却没有信守承诺,它在得到了苏台德地区后,便立刻开始了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步骤。
8月3日,斯洛伐克成立了“自治政府”,宣布独立,总理提索在德国支持下发表了『独立宣言』,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12月底,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哈查也被迫和德国签订了『德捷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就此沦为德国的保护国。
这一连串的胜利极大的增强了德国的实力,刺激了它的扩张欲望,威廉三世和霍亨索伦家族的威望空前提高。狂热的德国信徒们聚集在总理府外,高呼“万岁”的口号,载着党卫队和冲锋队员的卡车向街道两旁的民众宣传民族社会主义的纲领,怂恿那些热血青年去参军入伍。
施佩尔现在更忙了,他不仅要继续负责奥地利的工业整合,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整合任务。斯柯达、泰托拉、沃尔特、摩拉维亚-科尔本、日布罗约夫卡、沃多乔迪等捷克的重工业企业都被帝国工业部控制,整合其工业标准,使其可以与德国的工业技术标准通用。
捷克的LT-35坦克和LT-38坦克都是性能不错的装备,德国国防军将这些装备照单全收,装备到尚有缺口的装甲部队去。而泰托拉重型机械制造厂生产的120马力柴油机则也质量上乘(起码比德国自造的柴油机质量好的多),所以也获准大批量生产,用以装备德国的军用汽车和轻型坦克。
不过德国人并不打算继续生产轻型坦克,他们对于捷克的这些“大玩具”并不是特别满意——德国的三号坦克已经开始小批量量产,这种坦克的外形颇有苏式坦克的特色。
捷克的工厂也被命令生产这种搭载了50倍径88毫米主炮的重型坦克,当然也生产军用汽车和轻武器。
施佩尔的工作卓有成效,他为此还邀请希特勒、维多利亚公主和威廉三世来视察了斯柯达和泰托拉重型机械制造厂,向他们展示了由捷克生产的卡车和坦克。
除此外,捷克的正规军也被德国吸收,改编为德国国防军的一部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部队的编制被打乱重新分配。
对于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非德意志人,德国采取了分化瓦解政策。那些选择效忠德国的人在工作中往往能得到更好的待遇,有些时候甚至比他们的德国同行还要好;而消极抵抗和拒绝合作的人就没那么好了,他们经常遭到德意志人的歧视和迫害,甚至有些时候连他们的同胞都会歧视他们,因此这部分人群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德国对于奥、捷两国的工业整合一直持续到了1939年底方告结束,而这个时候,德国的工业产能已超过法国,跃居欧洲第三、世界第五。
………
那么已经在柏林统治下的600多万捷克人和200多万斯洛伐克人,是怎么看德国的呢?
德国的民族同化政策对于他们收效不大,因为他们属于斯拉夫人,而不是日耳曼人。所以柏林的政策仍然以收买和震慑为主,通过强行命令所有学校只教授德语的行政命令,德国试图从文化上影响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将他们的文化从德国占领区内“完全消灭掉”。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虽然并不喜欢德国,但为了生活还是选择了屈服。
好在德军军纪严明,最高统帅部对于德军的强取豪夺行为是零容忍,所以在高压政策下,德军官兵对当地居民秋毫无犯,也没有做什么鸡鸣狗盗的事情,倒是没加深双方的矛盾。
而德国对于占领区的治安管理也很负责,对于各种犯罪的打击也很严厉,以至于德国占领期间的捷克,社会治安甚至比捷克斯洛伐克时期还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