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构筑(第2页)
如果家庭男主人的两位配偶,拥有相似的权力,子嗣也拥有相似的继承权,那不管她们的头衔、称号叫什么,这就是实质上的多妻制。如果其中一位权力更低,或者子嗣的继承权更低,那就偏向于妾。当权力低到不能对家庭产生影响,子嗣完全没有合法继承权的时候,就是古代意义上的情妇了。
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和制度,而且有些时候根本是名不副实的。所以我们可以据此,设定一个连续的坐标轴,这样就方便理解了。
这两个概念说清楚之后,就可以理解古代礼教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把社会中的人,粗略地分为上层男性、下层男性、上层女性、下层女性(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不同的人群,对于婚制的偏好,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上层男性,更喜欢一夫多妻的制度。因为这些人掌握了社会大部分的资源,在娱乐这方面,是完全不缺女人的。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绝嗣。
汉朝的例子尤其明显。很多诸侯王,不是没有后代,但正妻没有儿子,皇帝和朝廷就直接裁定绝嗣,把王国废除了——其他配偶不是“妻”,子嗣也没有完整继承权。在这种规则下,上层就容易受到打击。
(皇帝实际上是个例外。理论上皇帝是最顶层的男性,但实际上“皇帝”是个承担祭司王角色的机构,它的利益经常和其他上层不一致,反而趋向于平民。
这里其实也有个有意思的事,就是据此推论,可以得出,理论上,皇帝也并不一定是男性。在实用主义背景下,可以担当这个机构的职责就行,性别反而其次。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女性代行皇帝职责的情况,这里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当然,名义上也是皇帝的女性并不多见,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之后再说)
而对于下层男性来说,就是另一种情况。
绝大部分时候,下层男性根本没有多配偶的可能。而有人实行多妻制的话,等于给下层女性提供了一个上升渠道,允许她们进入上层男性的家庭,为自己和后代争夺利益。而即使只能获得上层利益的一小部分,收益也往往比下层家庭提供的多得多,吸引力也远远大于下层男性。
另一方面,下层家庭对抗意外的能力要比上层弱的多,所以天然更追求稳定。上层可以很开放,男性女性都可以很自由,但下层家庭是承受不住的。而下层家庭的稳定性,又本来就不怎么样。
社会风气淫逸、家庭不稳定的问题,贾谊就吐槽过。之前正文里,也讲过汉朝的案例,比如妻子跑路投有钱人去了,或者干脆卷走家产消失了……从有史料开始,这都是时不时出现的现象,有些事情,现在都还有例子。
对于下层男性来说,积攒产业、娶妻成家是很难的,但失去妻子和钱财却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引起下层男性的不满。
相比于春秋,汉朝的儒家更加趋于保守。这个变化,和儒家知识分子所处的群体,是有关联的。
很多时候,思想的变化,不止是思想本身变了,也是人变了。当儒家的组成部分,从中下层贵族,扩展到大部分平民知识分子的时候,保守化其实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下层本来就比上层更加保守。
汉儒提出的各种要求,比如妇人服从丈夫、坚持一夫一妻、禁止以妾为妻、禁止纳妾逾制、限制妇女离婚等,基本都是针对当时这些情况,做出的应激性反应。
说是应激性反应,主要是因为其中有些条目非常的简单粗暴,比如有人老婆跟其他男人跑了,大家就直接要求妇人服从丈夫,禁止所有女人离婚。但也有一些,比如对一夫一妻的坚持,直到现在都还有影响。
这些要求被经师们整理为系统理论之后,就成了早期“封建礼教”的雏形。
对上层来说,这个要求是很麻烦的。
上面说过,不同阶层按理说会有不同的道德,但在中国,却是一家独大的情况。“国人”的道德是绝对的主流,甚至迫使上层也要在表面上接受。
我查了下道德绑架的定义: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所以,从上层的视角看,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下层天天用过高的道德标准胁迫他们,哪怕大家都知道做不到,也完全不想做,都得装作想做的样子。
至于为什么可以提出这些要求,说到底还是因为上文说过的,军事化的原因。因为人家手里有家伙,所以就有提出要求的权力了。
而大陆两头,出现了两个一夫一妻文明,也可以理解了——他俩的中坚阶层,更擅长说服大家遵守道德。
所以你说道德是什么?有时候道德就是短剑和环首刀……
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对当时的中下层男性来说,无后的威胁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而婚制直接影响财产安全,家庭稳定和血脉传承,是个很让人焦虑的事情。为了这种事情,当事人自然非常有动力。
在国人阶层的强烈要求和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上层被迫做出让步,这种交锋的结果,就是完成版的礼教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礼教在有些方面莫名其妙地执着,有些地方又莫名其妙地薄弱。因为这玩意儿本质就是个妥协产物。
构造出来的神话中,是全社会男性团结起来,一起压制全社会的女性。但现实是,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所有男性共同赞成和维持的“礼教”。
对于婚制和礼义道德,男性之间的矛盾分歧,经常远远大于男女之间。大家都各怀心思,试图给其他阶层的男性施压,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才是日常。
实际上,不止男性,女性也是如此。
相当一部分上层女性,在婚制上并不和上层男性站在一起。她们反而和下层男性一样,支持严格的一夫一妻。
理由也很简单,人家都是大小姐出身,没有重大意外的话,人生轨迹就是注定的:和一位上层男性结婚,成为富贵人家的主母。丈夫纳妾也好,找情妇也好,她很可能管不住,但她必须守住一条底线——坚决不能让这些狐狸精抢走自己的正室地位,还有自己子嗣的继承权。
所以,在坚持一夫一妻、反对以妾为妻这个方面,这些上层女性和我们之前说的下层男性,微妙地产生了一致。
这种现象,在古代还确实能看出来。很多中下层男性文人描写的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少雷同的情节,就是出身正统高贵的正妻,被野路子冒出来的小三迫害。作者基本上都是同情正妻一方的。
按理说,这边又不是法国,绝大多数下层男性和上层女性,其实根本没什么交集,但就在这种情况下,靠着相似的利益诉求,二者就这么形成了“反狐狸精联盟”。这个心态的影响,也是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下层女性,因为数量庞大,利益诉求又太多样,几乎找不出一个共性,也没法进行概括。
所以,这个神话的脆弱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现代传媒让一些人生活在小圈子里。虽然技术进步了,但在重重筛选之下,实际交际的范围和人际关系复杂程度,可能都不如天天生活在乡里的古代人。
面向这种人,建设和宣传的“世界”,当然也不是真实的世界。
而无论怎么构筑,神话在现实中,力量也是有限的。
真实世界里,当年的tg在实践中,希望大家出力保护妇女的时候,肯定不能用这种女权主义神话的。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女权主义的理论,针对的不止是女性。尤其是那些偏向动员和实践的理论,主要目标应该是男性才对。
这个原因……咱们这边估计也没什么女读者,就不那么计较,直白说了。主要原因有两个,小点的原因,是女人生产力贡献不如男人。大点的原因,是女人打不过男人。
前者在和平时期且有秩序的地方,权重更大;后者在战乱或者秩序无法良好渗透的地方,权重更大。但现实是,和平和秩序,同样要依靠暴力维持,“打得过”的人才有权力建立秩序。所以,前者其实也是建立在后者之上的。
这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说:道德的基础,是环首刀。
tg当年显然也要面对这个问题,要说服大多数男性接受自己的理论,才能把政策贯彻下去。但这个原始版的女权主义神话,显然是没法完成任务的。
我们之前说了,决定道德的,是社会的军事骨干。而tg当年的军事骨干,也是自耕农。
但要是有人给农民说“男人天天纳妾,太迫害妇女了。所以你要忏悔和赎罪,向女性让利。”那农民十有八九会觉得他脑子有点问题——纳妾和他有什么关系,而且他也不知道原罪和赎罪是什么个逻辑……
神话和现实的冲突,就在这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