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丝路小说网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 礼教的目标与背后的博弈

礼教的目标与背后的博弈(第1页)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上述所说的问题,如果深究,是很麻烦的,因为这些神话其实经不起考证。

    这个当然也不是我自己发现的,专业历史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些现象。

    20世纪以来,受外界影响,国内也出现了妇女史的研究这个领域,但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准却参差不齐。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妇女史的特殊性,用两性对抗思路去解释问题。但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群体内部的合作必然是主流,否则这个群体就直接瓦解了。

    在一些专业学者看来,妇女史研究,很多时候是“力图从某些外来的理念出发,去重新构建历史,而未能从史料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妇女的过去”(《有感于中国妇女史研究现状》),而且这些外来理念,要么是古旧的、甚至是19世纪的过时理论,要么就是近年来西方涌现出来的、并没有被严肃史学研究证明过的东西。

    所以,包括我们所说的神话与史实脱节的问题,也早就有人论述过了。只不过科研、科普经常性脱节,大众不怎么关心就是了。

    我们这里可以再介绍一个例子,就是妇女守节问题。这是个经典的宣传和史实脱节、观点和史料陈旧的例子。实际上,在古代婚姻史方面,这种反复使用老史料,试图证明刻板印象式的传统话题,也是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清代中期婚姻冲突透析》)。

    而这些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进步,更多的古代资料被发掘出来,更先进更科学的手法(比如考古技术和数学方法等)也被用于历史研究。

    上文我们提到过礼教的问题。按现在很多人的说法,在古代,尤其是明清,严格的礼教被用来约束和迫害妇女,比如用贞节约束寡妇之类。

    但现实情况是,这根本不可行。哪怕束缚严格的清朝前中期,都是如此。

    湖南陈氏是当地大族,而按照族谱记录,家族中的寡妇,再嫁的比例是66%(《两香续修陈氏族谱》)。在当时,这不是朝廷提倡的风气,但即使如此,在大族中,比例都不低。至于更穷的家庭,基本上没法让人不再嫁。

    至于各地地方记录,更是十分繁多。

    陕西地区“陕西风气,男乐于娶二婚,女不必专一姓,由来久矣”;山西“妇人不以再嫁为耻,虽儒家子亦娶以为偶”;湖南“妇人不以守节为重,不幸而嫠,劝嫁者踵至”;浙江“一醮再醮,恬不为怪”;四川“夫死改醮,离婚更嫁,则唐宋以来,此风久著,故家大族亦不废也”……

    (醮,音“教”,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祀的礼仪,引申指代女性结婚)

    和之前时代相比,清朝的各类档案留存很多,原始资料十分丰富。类似的记录非常多,基本上哪个地方都有。对于平民乃至一些大族,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史学界也已经能确认,再嫁具有普遍性了。

    而且,现在的通俗认知还有个误区,那就是礼教只是“鼓励守节”,而不是说守节是义务。

    实际上,清朝的态度,是“朝廷有旌节妇之条,并无阻止寡妇不嫁之理”。言下之意,他宣传引导一下,就算尽力了。

    但是还有一点,如此普遍的改嫁,同样不能证明清朝寡妇受压迫不大。因为这里也有个不符合传统印象的地方,就是改嫁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寡妇本人的选择。

    这就还是上一章说的老问题,我们都知道礼教在说什么,但很多论述就停留在这里了。大家只关注礼教宣传了什么,但问题是宣传只是宣传,想正确认识事情的原理和来龙去脉,我们就得了解别的内容,比如礼教为什么会这么要求?朝廷为什么会支持这一种礼教?礼教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见得就是传统宣传的那样。

    *

    家庭、宗族、朝廷的博弈:

    上一部分,我们说过,礼教其实是中下层男性的需求。中下层男性资源有限,娶妻不易,而且绝嗣可能性一直不小。而且,因为男性寿命更短,会遇到孩子没养大就去世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保全家庭,也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个情况下,中下层男性可以托孤的对象,几乎没有挑选空间,基本上只能选妻子。因为……现代城市居民,很多都是小家庭,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古代家族中,这种情况下,族人、兄弟这些“亲人”,反而是很不可信的。

    如果男主人在,可能大家还会团结、拉拢他,如果男主人没了,那亲戚趁机欺负孤儿寡母,试图吃绝户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瘸子都被我忽悠的站起来了 总裁的律政俏佳人 夫人有恙 久婚成殇 乔薇姬冥修 我给女神当赘婿林阳苏颜txt阅读 木叶:这个佐助不太冷 济世神医 她又见鬼了 穿成年代文里的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