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与经济 上(第2页)
在明朝中期之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之后有很大不同。而同一时间,江南地区和其他地区,差距也很大。在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方,农民都倾向于“男女同工”式的生产。妇女参与田间劳作,是很普遍的现象。(《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
而即使在纺织业上,不同行业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在明朝中期之前,民间主流的纺织物是麻布。但麻纺织的过程中,包括一些重体力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序,基本都是专业工匠(男性为主)和作坊承担。明朝嘉靖年间,昆山县的记录,就说这里男子素习织麻,而妇女不怎么参与。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江南麻纺织业也是如此。妇女会自己种植苎麻并进行初步加工,但之后纺织的工作,会雇佣专业工匠来进行。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丝织业的专业性就更加明显。
比如利润最大的高端丝绸,关键工艺是纺织花纹。而丝织业使用的提花机,是一种有点像后世打孔式计算机的东西,在当时是十足的高科技,而且是需要“编程”的。这种机器也叫“花楼”,因为真的有楼那么大。像这类高技术、高成本的设备,肯定不是普通人家用得起的,更不可能让大量妇女能够独立从事这种行业。
普通农妇要参与丝织业的话,倒是可以从事种桑、养蚕、缫丝这类工作,提供原料。但现代学者发现,在当时的江南,“男耕女织”的家庭,即农夫从事种稻,而农妇从事种桑养蚕,那么每年可以维持桑田1~2亩,产丝12斤。而如果夫妻合力,放弃种稻,全力养蚕,一年可以维持桑田8亩,产丝64斤。
和织绸一样,和丈夫分工,独立从事这种工作的妇女,劳动的效率就相对很低,无法与这些蚕桑专业户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妇女更倾向于“夫妇并作”的模式,与丈夫一道,从事最擅长的行业,形成一个个专业从事某种生产的家庭。而其他产业(如桑蚕,捻纱等),则作为副业,充当农闲时的补充(往往也是农夫、农妇两人都去做,比如种桑就基本上是农夫在干)。直到嘉靖年间,时人论述江南水田生产的时候,依然把一夫一妇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
实际上男耕女织这个概念,来源就很迷,我也搞不清是怎么形成的。不过看了下资料,《吕氏春秋》里就说,“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还有人感慨说“亢仓子日:‘男子不织而衣,妇人有耕而食,男女贸功,相资为业,此圣王之制也’。今之世,男子织矣,而反不得衣;妇人耕矣,而反不得食。”(《留青日札》)
这里其实有个小窍门,要是古人专门说圣王如何如何,那就基本上意味着现实里不是这样。要是古人一直在说圣王如何如何,那就说明这个事实际上一直没谱。反正看多了就明白他们的套路了。所以我一直很怀疑,这个就只是古人对社会分工的一种理想化思路而已。
至于这个想象从哪来,我个人推测可能是远古遗留。不过这里篇幅有限,就不扯太远了。
现代宣传中的男耕女织,理论背景倒是很明显。这种男耕女织模型,是为了论述本朝官方叙事里的“小农经济”模式。
这种理论大家在课本里应该就能看到,我直接搜了下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原文:
(1)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3)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4)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
很明显,这个论述的关键在于,要说明古代农村经济的保守、封闭,为此,就必须论证农业和手工业集中在一个家庭之中,能够自给自足。进而论证出农民之间缺乏来往,缺乏组织与合作。
这些论证好了之后,就可以得出这种经济模式保守落后的结论,并且进一步推导出农民乃至整个农业文明的劣根性。这个理论的基础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明显就是黑格尔那个“中国没有历史,没有进步,是个永远停滞的可悲文明”这种观点。
但实际上,一家一户的产出,肯定没法“自给自足”,这个在正文里介绍汉朝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农民之间的组织非常常见,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是日常。
真正能自给自足的,是类似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经营的领地庄园;或者中国魏晋时期,士族占据的坞堡田庄。按理说,这种庄园制经济,才是正经的“封建经济”。这些庄园里有成百上千的农奴/依附民在劳作,到这个规模,才能有封闭的效果。
而且在中国,这个封闭也不是“自然”的,是朝廷与豪族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结果,而不是欧洲人那样,因为行政体系落后,只能支撑领主庄园制。大部分时间里,两边的生产模式差距是很大的,不能说欧洲是封建庄园经济,这边同时代就也必须是封建经济。而且,把家庭和庄园强行类比,哪怕在业余爱好者的层次来看,也是个非常想当然的事情……
当然,这类观点,甚至也不是黑格尔凭空原创的。它是近现代欧洲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总体定性,直到现在也是主流。(当然,里头的逻辑其实也很混乱,经常面临既变化又停滞、既强大又落后这种矛盾。现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能共存,其实也是这类思路的一个体现……)
在这个理论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论证了中国靠自己是没有希望的,只能在无尽的循环中停滞,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获得了西欧基督教文明的神启,才能打破这种诅咒式的局面。
而本朝的官学,底子来自苏联,很多地方都在莫名地坚持这种话术,对历史认知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插一句,苏联买办也是买办,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事情就好理解多了)
真正让男耕女织式分工在江南地区推广的,是农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专业化。
元朝时,黄道婆把更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引入了松江老家,并且对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都做出了改进。从棉花种植、轧棉机械、到用于棉花的纺车、织机、提花机,几乎整个流程,都进行了升级。之后,各工序的革新依然在不断进行,到明朝后期,已经走向成熟,并且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在清朝中期走向兴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