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丝路小说网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 教化与经济 中

教化与经济 中(第1页)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同时,农业也在不断发展。

    明朝中期开始,一年二熟的水稻——春花作物轮作技术,开始在江南推广。至清朝中期,已经推广到整个江南地区。

    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内卷化”,认为在农业时代后期(明清),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减少,通过精耕细作,对土地增加的投入,与得到的收益不成正比。但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于现实中的中国。

    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提升和精耕细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是更高的效率,同时把更多的劳动力从田地中解放出来。按现代学者计算,相对于技术尚不成熟的明朝后期,到清朝中期,每个劳动力每工作日的产值,从1.7斗提升到了2.1斗,提升大约23%,扣除生产成本,每个劳动力每工作日的产值,提升可以达到40%(《“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

    更多的劳动力也随之可以从事其他生产。在明末,4~5个农民充分就业,多出来的产出,才能养活另一个劳动者。而清朝中期,1~2个人就可以了。(《明清时代农业中等级性雇佣劳动向非等级雇佣劳动的过渡》)

    (内卷化是观察爪哇岛农业总结出来的,用以论证中国的停滞——和上面黑格尔那些一样,对论证中国的停滞特别执着……

    且不说爪哇岛跟中国到底有多少共同点,人家原本那个观察结果,反而是精耕细作并没有导致爪哇的技术停滞和收入下降。结果论证到中国头上,这个概念居然凭空反过来了。而最后,居然还火了,在各种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被人滥用。

    回头一看,这整个事都莫名其妙的……)

    农业和棉纺织业,共同发展,互相推动,最后实现了新的分工模式。

    原有的工作模式,是农忙时,农夫农妇一起下田劳动。农闲时(一熟制下,可以长达半年),农夫农妇又一起从事手工业。

    而技术发展起来之后,是农夫一直都在种田,农妇一直都在纺织了。双方当然也会参与一些辅助劳动,比如农忙的时候妇人会帮忙处置一些轻体力劳动,农闲的时候(两熟制也有农闲)农夫会帮忙给纺织打下手。但整体上,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职业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而且,职业化的程度,和发展水平似乎是成正比的。

    农业方面,雇佣劳动和专业技术工匠的比例在增加,一些人不再从事整套田间劳动,而是专门负责某一方面,进而成为了专门负责水利、专门提供畜力之类的承包工匠。

    纺织业也是如此。更高的专业化、严密的分工和高度的商品化,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纺纱者从供应商(花行)处购买原棉,将成品纱卖给中介(纱店),纱店再卖给织布者,织布者按照加工商(布号)的质量标准和布料送达时间来规划生产,将成品送交各主要产布村落中的布号分号,再汇集棉布送交城市中的染色、踹压工坊,完成最后的加工。每一步都有专门的人来进行。

    而棉纺织的生产效率也在提高,尤其对于妇女而言。现代学者计算发现,在清朝中后期,一个从事棉纺织的妇女,每个劳动日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农夫日收入的80%。而如果从事农业,即使在20世纪,也只能达到30%~60%。因此,妇女也纷纷退出田地耕作,专业从事纺织。

    到乾隆后期,农家妇女已经完全脱离耕种,连车水、送饭这种辅助工作,都不再参与,整日就在织机上忙碌,甚至有人白天都嫌不够,要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工作。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对江南造成了很大破坏,人口也减少了。战后,妇女开始参与种植棉花之类的工作。不过整体上,依然是以纺织为核心,而且也有个恢复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才算是真正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局面。它不是小农经济保守落后的产物,反而是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的结果。也不是人口增长、社会停滞所致,是为了更高效地生产而主动进行的分工。

    (当然,男女都去当织工也是很常见的。男性到底当织工还是当农夫赚钱,可能得看具体情况。比如当地的肥沃程度和自己哪方面技术更强等,不好一概而论。)

    到清朝后期,从事耕作的农夫,每年工作大约305天左右。而从事棉纺织业的农妇,平均一年有200多天在织机上工作。这个时间长度,已经比较“职业化”了。(《江南土布史》)

    (同样对比之前那个人民公社时期数据,作为理想标准参考,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妇女参加农田劳动,一年工作约250天)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找了人民公社时期,松江县妇女的劳动报酬记录,作为对比。这个时期,人们极为重视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追求男女在生产力上的平等,要求同工同酬,因此可以当做一个标杆来对比。而在这种条件下,从事相同农业生产的妇女,每日报酬也只能达到男子的80%

    清朝那个数据是纺织业和农业的跨行业对比,所以这个比较不太公平。不过这个也只是为了参考一下,因为那时候的职业也单一的多。和作为农业社会基干的男性农民对比,大概能看出收入的相对水平。

    而考虑全年收入的话,按当代研究者计算,工作200天的报酬换算成粮食,可以供1.5个丁壮吃一年。如果为了生计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0天,则可以供养2.8个人。

    乾隆时期,清朝人自己的说法,也是如此。按当时官员奏折里的记录,纺织从业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在布价比较高的时候,织妇的收入甚至比农夫都高。在贸易兴盛期,双方都干满全年的情况下,受雇织布的妇女,工资能比从事农耕的长工高出30%

    纺织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明朝后期,棉纺织业在江南已经相当繁荣。明末,江南纺织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了总体经济的七成以上,一些原本不适合耕种粮食的地区也变得富足起来。

    利玛窦记录说,上海县城和郊区,30万人口中,有20万人从事纺织。几乎全县的劳动力都投入了这个产业。葡萄牙传教士鲁德昭记录,当时上海周边有棉织机20万台,仅此一县每年向皇帝缴纳的赋税,就相当于45万杜卡特。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上海成为新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万历年间就已经十分出名,号称“小苏州”。

    (不过苏州主要是丝织业,因为这时候丝织业主要以繁华的大城市为中心。明朝后期世界真正的棉纺织中心还不在中国,而在印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瘸子都被我忽悠的站起来了 总裁的律政俏佳人 夫人有恙 久婚成殇 乔薇姬冥修 我给女神当赘婿林阳苏颜txt阅读 木叶:这个佐助不太冷 济世神医 她又见鬼了 穿成年代文里的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