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对佛教的修行者很重要。有出离轮回的决心,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没有出离心,所学得的佛法只能成为世间法。所以,听闻佛法时我们应当如是思维:我真的是为了脱离轮回、成就佛果而来闻思佛法的。除了赞叹自己有如此殊胜的因缘外,更要知道这是由于无始以来自己所累积的善报成熟之故。
我们是大乘佛教徒,尤其现在又有机缘学习金刚乘,所以每次听闻佛法之前,必须发愿将所学到的点点滴滴悉数纳为自己修行成就的来源。要有“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所有众生都能脱离苦恼、究竟成佛而来听闻佛法”的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若能在听闻佛法时生起菩提心,那么,无论是否能透彻地了解所听闻的内容,这一切都将成为无量的功德。在功德圆满后,记得回向给众生,这便是法布施。如此一来,此功德也将成为以菩提心所累积的无边福报。同样,诵经、持咒、绕寺、绕塔等等修行之前,绝对不能忘记自己的菩提心。
佛法广大深奥,佛陀的智慧与慈悲也是无量无边,能依循佛陀的教导而学习是我们的福报。谈到“为何要学佛”,首先要知道佛到底是谁。“佛陀”是印度语Buddha的译音,用中文解释,意思是“觉悟者”,而就原文的蕴义来说有两层含义——“觉醒”和“遍满”。所以,“佛陀”可以解释为“遍知一切的大觉悟者”。
为何有所谓的“觉”?无始以来,因为无明而产生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的烦恼障,以及执着三种分别识,或称为三轮的所知障,将我们心的本性完全遮住了,使我们陷于轮回受苦而不自知。烦恼障使我们无法脱离轮回,所知障让我们无法遍知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好似天空中的乌云,遮住了如太阳般的内在佛性。当佛性被遮住时,原本具备的真智便无法展现它的能力,本具的慈悲及智慧无法如实地显现出来。
通过学习佛法,发觉原来是这两种障碍锁住了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就逐渐地学会观察与分析。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大部分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而产生,真正的主导者是“意”。换言之,主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产生色声香味触的对境。因为主意识已经习惯于它所确立的好坏之别,所以看到悦意的对境时我们会产生欢喜之心,看到不悦意的对境时我们会排斥。我们的五根看到外境产生五识,最后由“意”产生二元对立;因为意识执着于二元对立,便产生了种种的痛苦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