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弥勒菩萨将无着大师带到兜率天,传授了《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法性论》和《辩中边论》。弥勒菩萨是未来佛,这些论真实上是经,但为了让大家知道现在是释迦佛的时代,要尊敬释迦佛,所以改称为“论”。无着大师回到人世间后便弘扬这些佛法,成为唯识宗的祖师。
佛经常常比喻产生慈悲心的强烈度,要像一位没有双臂的母亲看到小孩子落入水中,心急如焚地想要救小孩上岸,那种急迫的心态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但是,任何修行都得一点一滴地累积。就像学走路,跌倒后要爬起来,又跌倒了,就再爬起来,一步跌倒,两步跌倒,一再努力,才学会走路。学佛的道路上,没有所谓的跌倒,但因不同业力的成熟,我们会面临一些非常大的挑战。例如,在逆境当中,我们选择了修学佛法,认为佛法可以带给我们顺境,因初发心的虔诚,佛法的加持力也的确带来了很多的顺境;可是在继续修行的过程中,面临世间一些病痛、灾难、烦恼时,对佛陀的虔诚心就打了折扣。有些人会认为,因为自己修行佛法,念佛号、念咒语,佛陀就要帮自己消除所有的一切业力和灾难,让自己长寿、无病、心想事成、一切如意。其实这是偏差的想法。
当业力净化,这些世俗的愿望不需要特别去求,它自然而然就会成熟。但是,如果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世间法,而不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修行会变成在向佛陀讨价还价,这种作为和虔诚心是相互抵触的。虔诚地学佛,是为了跟随佛陀学习解析自己的心灵,让内在痛苦、烦恼、病痛、灾难的来源消失,于是很多业障自然而然就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究竟的方法。
如果一开始学佛,自认为是佛教徒,便拿着香到处拜佛、求佛,对佛的虔诚心还没由衷发出来,而央求佛陀帮忙做的事情已经是一大堆了。这种修行,倒不如说我们希望的是找个佣人来服务,而不是虔诚的皈依处。在西藏,常常会把这种情形比喻为“邀请国王来扫地”。本来拜佛是做一些功德希望增长自己的福报,但每次都有求于佛陀,过度执着世间,把修行变成了用自己的虔诚请佛陀来扫地一样。以这种求法的方式来修行,常常在修佛之前就先修成了魔性,这是不如法的。所以,学佛者一定要清楚我们的目的是解脱轮回的痛苦。
想要在轮回中获得觉悟,是需要像佛经里所描述“以清净慈缘于有情,以大悲心拔除众苦,令众能获安隐乐,发生净慧,断除烦恼”。自我还能“善解空者,心不依止世间所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诸苦恼不生厌患,于诸快乐不生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