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丝路小说网 >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 > 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

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第2页)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中国,其实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觉醒,而且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对这个社会是要承担某种责任的。之前讲了孔子思想不好的一面,但孔子思想也有好的一面,他删改《诗经》的时候就讲过文以载道,就是说我们的文学是需要道德的、历史的、良心的,这样一些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随着今天文学形式的变化,非虚构文学也因此变成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每年由《纽约时报》发布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图书排行榜,只把图书分成两类,就只分虚构或者非虚构,虚构的是哪些,非虚构的是哪些。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非虚构作品,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个记者,从事的写作就全部是非虚构。今天我们走到中国的书店大概可以看到她的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写二战的,是苏联红军参加二战。因为她是女记者,所以她写战争中的女人,参军了的女人,她们在战争过程当中做了什么,在实际经历以及情感上又是怎么样的经历,这本书写得非常好。然后她又写了第二本书,三十多年前的阿富汗,因为那个时候苏联控制阿富汗,需要扶持一个亲苏联的政权,有一年,被扶上台的阿富汗总统,开始流露出要疏远苏联的迹象,一晚上苏军就把阿富汗的全境占领了,阿富汗的游击战争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西方人都是这样,还有以前的塔利班也是这样,最早武装他们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打苏军。然后她就写了《锌皮娃娃兵》,真正在前锋打仗的人都只有十七八岁,所以她说他们是娃娃兵,锌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会把战死的娃娃兵用一种锌做的金属棺材运回国内,这本书就是揭露阿富汗这种不正当行为的作品。现在爱国青年很多,特别是网上很多,真正爱国的青年要么战死在前线,要么在反思今天的现状,他们都是反对这种战争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三本书就是《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也是一些幸存者的回忆,然而她采用了一种方式,口述史的方式,这是非虚构里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之前历史学家采用这种方式来记录,采访成千上万的人,用录音录下来,当成资料集体保管。后来文学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就是我刚才讲了非虚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客观。

    客观说起来简单容易,但做起来是很难的,人不是左边就是右边,要么就是中间。但这个中间也没有绝对的中间,要么就是偏左要么就是偏右,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哪怕是可以完全忽略自己的意识形态,但还有第二层的道德意识,我们是会判断对与错,或者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哪个是卑劣的哪个是高尚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就采用口述史的方式,直接采访那些人。那些全是别人说出的话,她就只添加一句,就是介绍那些人是谁,以前在哪个师当狙击手。二战中其实有很多女兵,主要就是当狙击手,很多时候女人打仗比男人厉害,但是又不能让女人那样残酷地去冲锋,最多的还是在连队里面的医务人员,当然也有一些当炮兵的。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几百上千人,都是他们自己口述的,所以在非虚构的历史当中又出现了口述历史,都是主人公自己讲述自己的经历,有些经历是相当惊心动魄的。比如说,她写女兵参加二战的这本书,里面有些经历我们很难想象,也不是我们中国电影里那么简单。

    我举个例子,有一个叫作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城市被围困了,当时德国的炮弹一顿乱轰,很多人被轰到了湖里,一个女兵就去捞人,捞人也是趴在冰上捞。她紧紧抓住一个东西,发现是一条大鱼,她当时就想,人那个时候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后来另外一个女的;务人员,在晚上发现一个德国士兵,为其包扎,其实当时大家也犹豫要不要弄死他,但他放下武器之后,其实也只是母亲的一个儿子,只是接到了冲锋的命令,所以他必须要冲锋,最后还是决定救他。后来又为一个红军战土包扎。哪怕是敌对双方的士兵,其实他们也只是在执行命令,所以在这样的例子选取当中,会引发人们很多的思考。当时她的《锌皮娃娃兵》没有通过审查,后来这个书开始有名了,苏联也解体了,她现在是白俄罗斯作家。今年1月的时候我还见过她一面,当时参加一个白俄罗斯举办的书展,我那时还不知道她那么有名,当时她就在那里卖她的《锌皮娃娃兵》,我还以为她是个儿童文学作家。回来一查,她写二战女兵的那本书,早已经在中国出版十多年了,在中国的学界或者其他渠道也谈论过这本书。这本书最厉害的一个细节就是一个苏联军队被德国军队包围了,第二天早上突围,大家都知道那个情况下突围成功是很困难的,当时总共剩下了两百来人,这种突围其实都会死,都会死光的,最多只有一两个幸存,后来果然有幸存者。曾经有三个女兵,一天晚上下着雨天气很阴冷,三个女兵去打算跟每一个士兵做爱,都觉得这是人生中最后一次了,就是因为这个事例,出版那里的审查没有通过。幸存者其实有一个就是做了这件事的女兵,除了那种负伤的和胆子特别小已经吓破胆干不了这件事的人,其余的都做了这件事。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战争文学,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电视剧,打仗跟玩儿一样。我告诉大家一个数字,抗日战争中国人的死亡人数是三千万,日本士兵在中国的死亡人数也就是一百万多一点点,就是和我们正规的军队打仗时候的比例是5∶1或者6∶1。到抗战末期,我们的军队学会了打仗,而且有很多美式武器,都是4∶1或者5∶1,那么抗战初期呢?而电视剧里的一些表述影响着现在的年轻人,难怪一遇到什么就是说打,谁都敢打,就是把战争写成了游戏一样,我们已经没有正确地对待战争以及人的残酷,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现在很多人的战争观念就相当于是通关游戏,打通一关又来一关。

    我们的历史学家,我们的文学家,如果我们不提供正确的观念,对于文学来说是没有出路的,最主要的是对于整个国家以及对别人来说都是危险的,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更加危险的事情,他都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干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历史。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这个作品希望对于中国的读者、中国的创作者能有所启发。

    现在有一个词是叫“粉丝”,但我更愿意说读者。读者是有思考的,是有主动权的,读者和创作者之间一定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反馈机制。今天我们正在形成一种恶性的反馈机制。娱乐性不够就还需要加入娱乐性,据说在横店表演死掉的日本兵已经超过了抗日战争死掉的日本兵的总人数了,群众演员死一次三十块钱。我呼吁大家不要做“粉丝”,我呼吁大家做读者!谁出来都不要尖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实口述史的非虚构历史很长,其实早在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前,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读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书,也是一个记者,叫斯特兹·特克尔,他写过两本书,就是我刚才说的口述实录,我只讲其中一本《美国梦寻》。今天中国不是讲中国梦吗?我觉得多少是受了美国梦的启发。美国在建立了美利坚这个国家时就明确有一个梦想,后来在实行民权主义的时候,黑人民权主义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演讲题目就是《我有一个梦想》,有七八段话。其实他的所有梦想都是结合美国宪法保障的那些普通人的权利,自由、平等这是最重要的,美国宪法第一句话就是把这两个词写出来,美国梦最后具体阐述的是什么?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多种族的国家,一个人,不管你的出身,只要你合法地成为美国的公民,美国的体制就会切实地保障每一个公民追求成功、发展自己的权利,所以这个就叫美国梦,《美国梦寻》就提到了这是国家提倡的权利。特克尔这个记者特别有意思,他就访问了一百个各种各样的美国人,有人实现了他的梦想,有人还在实现梦想的途中,当然也有各种原因追求梦想失败的例子,所以他才描绘出了一个特别整体的美国,不同肤色的人不同文化的人,几代美国的人和在美国刚刚拿到公民身份的人他们不同的处境,方式就是他们自己讲述,我个人觉得他讲述的方式比阿列克谢耶维奇还要好。但很可惜他只得过美国的普利策奖。普利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及新闻奖项,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奖项。特克尔也采访过二战,而且他两本书都是采访一百个人,那么多经历过二战的那些不同的人、全世界的人,视野很开阔,而阿列克谢耶维奇主要在揭露苏联的,而且从写作水准上讲,我敢保证我读过的特克尔更好,当然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很优秀,但是到后来读她写的《锌皮娃娃兵》的时候就有一种不舒服感。她写二战的时候写得非常好,就像我刚才讲的她能做到客观性,做到客观性并不容易。等到她来写阿富汗战争的时候,我就觉得有时候,就是中国会有的普遍现象,我们的一些知识人,很多言论很多东西好像是一种表演,而且这个观众不是粉丝们,是老外们,希望他们看着会喜欢,我觉得这种现象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身上会有。选谁来说也是个问题。刚才我已经讲了两个客观的难度了,你自己在叙述的时候很难,那么你让别人说的时候也是有困难的,他说的哪些你选了哪些你没有选,那又为什么你选了这个人说的又为什么没有选那个人说的,你选了五百个人,最后只采用了一百个人的,放弃另外四百个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他讲得不好?还是他某种情况下没有符合你暗定的某种标准,那么到她《锌皮娃娃兵》的时候,一方面佩服她的勇气,但一方面也看出来带有一些表演性质,当然这个表演不是表演给苏联人看的,一定是表演给苏联人之外的人看的。所以说这些也是需要警惕的,你说有没有政治?没有政治不可能,但也不至于阴谋论那么厉害,但当我看《锌皮娃娃兵》的时候,我心里是不舒服的,以至于我最后没有看完,我决定不看了,因为她有先入为主的东西。而且这个时候苏联都倒台了,骂骂苏联很容易,即便她得了奖,但之后也容易失去一些东西。

    如果我们的虚构文学还在讲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还在用美的东西娱乐地包装自己,这将导致切断与这个社会的关注与批判。后来非虚构文学出现了,有一些读者他们也慢慢地从虚构文学转向非虚构文学,也就是说我们的读者当中也有很多人是关注着这个社会的。我再举两本国际上的书吧,因为最近阿列克谢耶维奇得了奖,有些媒体也不下功夫地说非虚构文学的春天到来了,连诺贝尔奖都可以得,其实诺贝尔奖早就给过非虚构文学了。

    二次大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战争一结束英国人就把他选掉了,英国人为什么要把他选掉呢?丘吉尔是太伟大了,一个伟大的领导再领导几年就没人敢反对他了,就成了神了,趁他还没有成熟就把他选下来,丘吉尔接受了。再之后他写了《二战回忆录》,马上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不是因为别的得的奖,就是靠他下台之后写的《二战回忆录》,这个回忆录也是非虚构文学的其中一种。日记也是非虚构,有一种日记是本来就打算发表的,别的作家也得过诺贝尔奖,有个英国作家叫多丽丝·莱辛,前年去世了,大家可能看过一个老电影叫《走出非洲》,那个电影非常漂亮,就是讲白人殖民者在非洲经营农场的故事,就是讲农场的一家人有什么家庭矛盾。电影拍摄的地点在白人统治时期叫南罗德西亚,今天有一个新的名字叫津巴布韦,它的总统都九十二岁了,据说还要连任两届,那里的货币面值太大,已经破了世界纪录,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用美元,那里的货币十兆大概能换一点多美金。多丽丝·莱辛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白人。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是黑人的国家,白人只是殖民者。多丽丝·莱辛年轻的时候加入过共产党,她是白人农场家庭出生的,她觉得黑人就应该自己当家做主,她觉得黑人就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结果她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自己的国家驱逐出境了,她被驱逐了二十多年以后,黑人胜利地推翻了白人,多丽丝·莱辛很高兴,她想回去看看解放之后的人们,结果回去之后大失所望。第一个腐败;第二个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需要的但改革并不成功。像以前白人殖民的时候,他们的农业在欧洲,当他们把这些土地再一块一块地分给当地人的时候,相当于农业大后退,现代化的农业回到了小农业生产,再有技术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更不要说销售产品。看似很正确的一件事情,使这个国家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它曾经是非洲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只用了三十年就变成了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多丽丝·莱辛支持这个政权在理论上是没错的,回去一次写了很多文字,没有发表,还安慰自己或许是因为他们刚刚上台,不会管理。过几年她再去看,她很伤心,看见环境破坏很厉害,官员非常腐败;结果下一次去,她发现比上一次更严重了,再下次去还是发现比之前的更严重。她一共回去了四次,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十几年时间去的这四次都有所期待,第一次回去的时候她写了很多,写了腐败写了一些帮他们的话,第二次去文字就变短了,第三次更短,最后一次去只写了四页纸,感觉没有什么话好说的了,而且她再也不会回去了。最后她把她这四次去的记录以及亲眼看见的写成了一本书,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非虚构作品,叫作《非洲的笑声》。她觉得自己这个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被非洲嘲笑了,曾经有一位欧洲哲人说过一句话:“我要提醒爱国的人们注意,我们是要有一个国家,但是我们还要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这句话也充分诠释了《非洲的笑声》。

    这个世界的文学主流真正的关切着什么?不是说娱乐就不好,但有一个风险是,只剩下娱乐了。我想起我今年去印度,印度有一位作家奈保尔,他写过一些很好的非虚构作品。他小时候随父母移民,后来去了牛津读书,现在已经成为英国作家,他写过《米格尔街》,还有一部很好的长篇作品《河湾》,中国翻译过来叫《大河湾》。《河湾》写印度裔的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也还是比较相像的,都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奈保尔也像多丽丝·莱辛一样回去印度看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回去了三次,接连写了三本书,都是非虚构,都是他对印度社会的观察。印度社会最大的一个关注点,就像他最近写的这本书,叫作《百万叛变的今天》,这个叛变翻译得不好,但在英文里的意思大概就是这个,但翻译成中文的叛变就会有其他的意思。其实他的意思感觉就像是说印度的每一个人都会改变,脱离他原有的身份和等级,更多是脱离的意思。印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这个制度其实也是农耕时期建立起来的制度,印度和中国一样也在走向现代化,这个时代已经提供了瓦解这个制度的条件,所以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开始松动。奈保尔的《百万叛变的今天》就是采访很多人,他自己书写记录,关注印度制度的松动与变化,看到这种社会变化和迹象。印度是多宗教的,印度有三大教派,他们也是混居在一起的,这些年在宗教极端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是等级制度的松动跟瓦解,另一方面又是宗教方面互相的敌意,他都如实把这些东西书写出来了。那么我们想一想,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占了大多数,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对这些进行认真的考量以及书写。我们的虚构文学已经非常的脱离现实了,动不动就是穿越,对当下的实事没有任何的关注,就像是泡沫狂欢,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也可以,但如果变成了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机的。这或许比我们今天在经济上经历的困难还要更加难以克服,持续的时间更长,因为这不仅是几年时间一个波动,还以一代人作为一个基础人点。

    文化问题从来都是大的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说今天是盛世,很有钱,中国历史上有钱的时候多了,最后这些钱去哪里了呢?都是因为自己内部出现了问题,然后我们又重新来过,很多问题都是文化问题、观念问题。今天谈到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多读一点有价值的书,好一点的书。可以有娱乐,但不要只有娱乐,这是由这种文化塑造出来的人格和道德的问题。

    最近美国国家图书奖也是给了一个非虚构作家,也是一个黑人,人人应该生而平等,但他发现到今天为止,在底层社会当中他的种族歧视是被消灭了,还是只是被掩藏起来了?他就是从这些问题来创作的。大家要注意,美国在把一些电影给我们看的时候,他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却是这样的。当所有人被他们的娱乐片弄成傻子的时候,他们一定很得意地认为他们自己是更聪明的。谢谢大家!

    (在成都图书馆锦城讲堂的讲座)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安我步步为隐 T病毒超进化 略微不同的方舟 替嫁娇妻:萌宝爹地太偏执 先婚后爱:偷走总裁宝宝 重生之超级游戏大亨 启忆录 长衣行 惊世重生:庶女狂炸天 师父你修什么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