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藤全部割下来给桃大爷家送去了,堆在牛棚外,成了两头老黄牛的口粮。 挖红薯也需要技巧的,一锄头下去把土垄刨开即可,要是力度太大,很容易把红薯挖断,桃三爷和长富长贵很熟练的用锄头把土垄刨开,一串串红薯连着根被拔了出来,顺手扔一堆。 背篓里红薯装满了,李氏就喊长富和长贵过来背回家去。红薯很沉,满满一背篓红薯有一百多斤,长富和长贵一点也没觉得沉,背起背篓快步的往家走,倒在自家院坝里,又背着空背篓到地里来。 桃家村进村出村就一条路,道路两旁都是院落,谁家客来客往的,只要一踏进村,都进入了村民的视线了。桃三爷就给儿孙们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曾经有几个外乡人到桃家村偷竹笋,因为不熟悉地形,从进村就被人盯上了,几个人背着背篓往竹林里钻,才挖了几颗竹笋就被桃家村人围住了,外乡人丢下背篓就往村外跑,谁知道出村的路上也有人等着呢,几个人急了又往山脚下跑,心想着逃进山里去。桃家村四周的山都很高很大,不熟悉地形的人,根本不知道上山的路,正当几个外乡人在山脚下徘徊的时候,族长带着人把他们逮个正着。 今年新挖的红薯,还要筛选一遍,把个头大的外皮无损伤的挑出来放一堆用来窖藏,个头小的挑出来放一堆用做一家人的口粮,挖伤的红薯另放一堆用来给猪催肥。 等到红薯洞里的洞壁变干燥后,桃三爷一家子就开始窖藏红薯了。桃三爷抱来几捆稻草,点燃了扔进红薯洞里,洞口立刻浓烟滚滚,洞里火光红亮。 “嗬嗬!用火这么一烧,洞里的虫蚁虫卵都能烧死,红薯窖藏的更久些。你小子学着点吧,等爷爷老了干不动了,就由你小子来窖红薯哦!”桃三爷乐呵呵的给孩子们解释。 “三宝,站远点啊!风把烟吹来了。”四宝牵着妞妞往后退。 四宝朝三宝吐舌头,就是不改口,妞妞也学着四宝朝三宝吐舌头,三宝闭着眼睛看不见,四宝和妞妞就一直吐着舌头,跟黄黄一样。 桃三爷由着孩子们玩,他转身照看着红薯洞里的火,一直等到稻草烧完了他才背着背篓去挖黄沙石。这些黄沙石是一种黄褐色易碎的石头,挖回来用锤锤敲成粉末,铺在红薯洞底部,又透气又防潮。 李氏每天都会揭开红薯洞上的石板和草垫,让红薯敞敞气,直到红薯洞内温度合适了,才会一直盖着。 白天变得越来越短,雾也越来越大了。早晨推开门,一眼所见全是茫茫的白雾,沾到脸上像是细微的水滴,凉飕飕的。雾要等到太阳出来才会慢慢散去,雾化成水,滴滴答答的从树叶上落下来,地上湿漉漉一片。直到午时,雾气完全散开,人们才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都忙着把被褥搬出来晒着,把衣服洗出来晒着。 接连十多天的绵绵细雨,整个桃家村都像是一副水墨山水一样,到处都是润润的湿湿的。土路早就泥泞一片,没有重要的事情,人们都窝在家里不出门。这样的天气出趟门不容易,斗笠戴上蓑衣披上木屐穿上,忙完回来全身衣服还好,可是裤腿被木屐甩起来的泥水沾满了,清洗起来倒不麻烦,麻烦的是这秋雨绵绵终日不见太阳,衣服挂着都有味了,还没干呢! “这八月烂的哟,雨就没停过!”李氏抱怨道。 “太阳都见不着,哪能见着月亮!”李氏一边针尖在头发上划拉一边说道。 “年年秋雨都绵的很,咱也长了记性,把秋季吃的菜都种在院子里的菜地,省的往河边菜地跑,衣服弄脏了洗了也不干。”李氏接着说道。 “恩,中秋也没几天了,咱也要赶紧准备准备。”李氏说道,“家里的鸡蛋也攒了不少了,让长富和长贵再去赶趟集市,把鸡蛋卖了买些红糖回来,我再跟老头子商量商量,中秋再买些什么!” “大嫂,我跟你一起去吧!”张氏说。 “你们俩都去,再舂些大米回来,一趟完事,省得来回跑!”李氏定下来,两儿媳妇也同意了。李氏接着说道:“我下午把花生剥些,再泡些红小豆,核桃也敲一些出来,今年多做点月饼,放着给孩子们当个零嘴。”